2011年3月7日 星期一

不看「整勁」看「用勁」,談「指領梢牽」和「湧泉根摧」的內外分流


「內家」與「外家」,一般多以「剛猛、鬆柔」來劃分,而認為「剛猛」是「外家」,「鬆柔」是「內家」;可是實際上並非全然如此,「內家」與「外家」真正的差別,在於內家 「用勁」以「指領梢牽」,而外家「用勁」則以「湧泉根催」。
我們大多數人一看到「 太極拳」,就會稱「 太極拳」為「內家」,但是實際上,我們無論從「鬆柔」,還是從門派的「拳名」 上,根本分不出太極拳是「內家」還是「外家」。這就像台灣有些門派拿外家的「湧泉根摧」來練「鬆柔」太極拳,卻妄想只有自己的「湧泉根摧太極拳」是「內家」, 而把別人全當成「外家」來攻擊,卻不知道自己才是真正的「大外家」。
所以說,不但從「鬆柔」處,很難看出是「內家」還是「外家」,即使從拳法名稱上面,也根本看不出誰是「內家」誰是「外家」 ;很多太極拳表面「鬆柔」,但其骨子裡比外家還強調「湧泉根摧」,反而是「大外家」;很多人眼中的外家武術,不強調「鬆柔」,但施技時偏向「指領梢牽」,反而是「小內家」 。「大外家」的太極拳,和「小內家」的外家拳相比,這些「湧泉根摧」的太極拳,根本連「內家武術」的邊都沾不上。
所以只要是太極拳,就一定是內家拳嗎?不一定。我們眼中的外家拳,就一定是外家拳嗎?也不一定。是不是內家拳,完全決定於有沒有用「指領梢牽」來作戰,沒有使用「指領梢牽 」的,即使名字叫太極拳,也不是內家拳。
我們中國內家講究「六合」,「六合」自古有多種不同的說法,在拳術上「六合」就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手與腳合、 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的「整勁」運作概念。在槍法上「六合」除了按拳術的定義之外,也有指:「 一截、二進、三攔、四纏、五拿、六直。」
「六合」的概念,在拳術上一般多說是明末「心意六合拳」宗師姬際可所創;但在槍術上,明遺民吳殳《手臂錄》中,就有「六合」槍法的記載,而吳殳卻認為: 「六合乃馬家槍名。」是馬家槍,更有人認為「六合槍」是宋太祖所創,所以「六合」這個名詞,最初也可能不是姬際可所創,而是明朝中期以前的武術就有的,姬 際可也有可能只是將「六合」的概念,用於「心意六合拳」,或者姬際可更強化了「六合」的原則罷了。
為什麼「六合」,會佔有這麼重要的地位?因為依據「六合」鍛鍊「整勁」之後,整個身手步的統整效益最高,也最完美,不管是拳或槍或其他兵器,只要能夠徹底執行「六合」, 在和敵人接觸而受力時,他的身手步,就能夠完全「整勁」,而更協調、更流暢,也更能施展「鬆柔」的技術。
所以說武術「鬆柔」的最大源頭其實是「內三合、外三合 」的「六合」,一般太極拳講全身放鬆,這種「意念之鬆」只能在單獨運作時有效,也就是在自己練時有效,一但受到外力,就完全無效了,所以「意念之鬆」並不是「大鬆大柔」的根本源頭,只有「六合之鬆」才是「大鬆大柔」的根本源頭,也才是真正能用於太極拳技擊的鬆柔。
而「心易、太極、八卦」三家,就是全都含有「六合之鬆」的武術,所以像「形易」那樣被比喻為鐵球的剛猛武術,才會被列為「內家」;而「形易、太極、八卦」三家,也都因為都具有「六合之鬆」,所以才會被同時稱為「內家 拳」。因此,廣義的說,在「六合」最初出現的時候,只要是嚴格遵行「內三合、外三合」的「六合」武術,就已經可以被列為「內家」了。
但是這個以「六合」為「內家」 的觀念,並沒有流傳很久;因此「形易、太極、八卦」這三家,之所以能夠被稱為內家拳,其實並不只是因為它們都是「內三合、外三合 」的「六合」武術,而是他們在「六合」這個必要條件之下,還具備一個「指領梢牽」的絕對必要條件。
因為中國武術發展到最高的境界時,中國武術前賢發現,並不是只要用「六合」來「整勁」 就能夠達到武術的高峰,因為在「六合」的「整勁」之下,不知不覺又發展出了各種不同形態的武術。以「六合」來「整勁」,卻實能夠達到最高的「整勁」 效益;但是最後卻因為「用勁」的方法不同,「六合」就分流成「指領梢牽」和「湧泉根摧」兩種不同形態的「六合」。
也就是說同為「六合」的「整勁」,有些人在「用勁」時,是「從手而身而腳」形成合一;有些人在「用勁」 時,卻是「從腳而身而手」形成合一。所以說,有了「六合」之後,「整勁」已經不再是問題了,問題全出在「用勁」。
即使大家「整勁」全都用「六合」,也全都合於「六合」的規範;但「用勁」的時候,有些人使用「指領梢牽 」,有些人卻使用「湧泉根摧」,「六合」也因此分裂成「指領梢牽」和「湧泉根摧」兩種不同的流派。
我們在最早見到以「用勁」來判定武術優劣的相關文獻,就是明代槍家吳殳的《手臂錄》,《手臂錄》中,清楚描寫石家槍和沙家槍的不同「用勁」方式 ,並且作出優劣的比較,《手臂錄》說:

1.「石家槍之用在兩腕,臂以助腕,身以助臂,足以助身,乃合而為一。」
2.「沙家槍之用在兩足,身隨其足,臂隨其身,腕隨其臂,乃合而為一。」

這是中國武術文獻中,第一次清楚地記載了中國武術的兩種「用勁」方式 ;其文中的「用」就是「用勁、用技」,「合而為一」就是「整勁」。石家槍和沙家槍都是能夠「整勁」而「合而為一」的武術,但是他們在「用勁」時,卻出現了強烈的差別。
吳殳所舉的石家槍就是「指領梢牽」是「從手而身而腳」的較佳「整勁、用勁」武術 ;而沙家槍就是「湧泉根摧」是「從腳而身而手」的較差「整勁、用勁」武術。
可見武術即使都會「整勁」,但是最後在「用勁」時仍然出現分流,而形成一優一劣的形態;至此「六合」的「整勁」,就不能夠作為判定武術優劣的標準了,判定武術優劣的標準,已經從「整勁」提昇到了「用勁」的層面了。
我們也可以說,「六合」在「整勁」時沒有出現問題,「六合」在「用勁」時,則出現了大是大非的爭論;誰才是真正的「六合」,變成敏感的問題,而吳殳判定「指領梢牽 」才是優勝的一方,「湧泉根摧」是敗劣的一方。
在峨嵋武術的《峨嵋拳譜》中,更特別強調:

1.爾以丹田,我以湧泉。(你以丹田為本,我卻是用湧泉為根)
2.爾以根摧,我以梢牽。(你以湧泉來根摧,我卻是用手臂來梢牽)

這《峨嵋拳譜》也是和《手臂錄》一樣,完全是以「用勁」方式,來作為最終判斷武術優劣的指標。中國武術發展到這個高點,「鬆柔、六合」雖然很重要,但是卻不再是判定「內家、外家」 或武術好壞的主要依據了;因為更重要的判定武術優劣的方式已經提升到「指領梢牽」和「湧泉根摧」,而「指領梢牽」和「湧泉根摧」在明代就已經被提出來了。
由此可見,當「形易拳、太極拳、八卦掌」這三拳出現之時,人們所以判定他們是內家,並且認為他們是優秀的拳種的原因,除了他們全都是「六合」武術,更重要的是他們全都是以「指領梢牽 」來「用勁」。
那麼大家會問,「六合」的主張有錯嗎?「六合」的主張還有必要嗎?「六合」的主張當然沒有錯,「六合」的主張也當然還有必要,因為「六合」是「鬆柔」的源頭,也是「整勁」的基本概念,「指領梢牽 」是「六合」應該如何進行「整勁」如何「用勁」的指標,「六合」不但不能廢棄,還要在「指領梢牽」之下,悉心保存起來。
「指領梢牽」是讓「六合」完全發揮出來的酵母,「指領梢牽」能讓「六合」發揮到淋漓盡致;「湧泉根摧」則是「六合」的毒藥,「湧泉根摧 」只會讓「六合」變成一無是處。
「湧泉根摧」是造成「六合槍」雜棍的主要原因,「六合槍」本來不雜棍法,「六合槍」也沒有棍法,但是吳殳 卻批評主張「六合」的馬家槍是雜棍入邪。「六合槍」會雜棍的問題是出在吳殳所見的馬家槍使用「湧泉根摧」,所以才造成「六合槍」雜棍的現象,並不是「六合槍」本來有混法。
這種情形就像現在很多太極拳,自己打時非常鬆柔,但是一接觸到別人的力量,就處處變成頂抗的棍法;其中的問題全出在「湧泉根摧 」而不是出在「棍法」;如果這些太極拳徹底放棄「湧泉根摧」,而改採「指領梢牽」,太極拳的形態就會自動轉變,太極拳頂抗的現象就會全面消除,而不再有棍法。
可見我們不能批評某某太極拳雜棍,我們要批評的是「湧泉根摧 」造成太極拳雜棍;像那些在胸前橫著手臂去接人之勁的太極「掤勁」,就全是「湧泉根摧」式太極拳所發明出來的棍法「用勁」技術;所以說只要使用「湧泉根摧」就一定會雜棍法 ,這是宿命。
可見,以「六合」整勁的武術,只要改以「指領梢牽 」,所有的棍法都會消失,這一點連吳殳也沒有看出來,所以他並沒有建議馬家槍應以「指領梢牽 」來操作,以解決馬家槍雜棍的問題,他只是以輕視的態度去批評馬家槍,這是吳殳最可惜的地方。
當然吳殳也極有可能是為了拉抬自己的師門,對「指領梢牽 」能夠解決雜棍問題避而不談,而沒有對馬家槍提出建議,以免馬家槍忽然全面轉變技術,頓時就變得強大;就像我們如果不是為了弘揚太極拳,而只為了自己,我們大可批評其他太極拳雜棍,絕不會告訴他們雜棍問題是出在「湧泉根摧 」,只要改掉「湧泉根摧」就可以了。
因為「湧泉根摧」的形態,並不是以槍尖為導引,在用槍時自然容易形成「打一片」的棍法;在刀劍槍中,同樣一個「劈擊、砍擊」,如果以「指領梢牽」的方式操作,就會出現「砍中帶刺」的形,這個 「砍中帶刺」的形,就是槍法的「打一點」,而不是棍法的「打一片」。「砍中帶刺」和「刺中帶砍」沒有兩樣,所以「砍中帶刺、刺中帶砍」和吳殳所講「扎中有橫力」的峨嵋槍技術,其實是完全一樣的。
吳殳在《手臂錄》中,在「革」的技術上,非常強調「封閉」的圓圈,在「扎」的技術上,則非常強調「扎中有橫力」,但是吳殳在「劈擊」的技術上完全沒有著墨,可見吳殳可能不知道「砍 中帶刺」的「捲落法」技術,而誤把馬家槍動作較大的「劈擊」動作,完全視為棍法,這點我們勝過吳殳。如果吳殳還在世,我們只要示範「砍中帶刺」的「捲落 法」技術,請他品鑑,相信吳殳對那些容易形成雜棍的槍勢,應該不會再有太大的意見。
吳殳在《手臂錄》中,雖然痛貶主張「六合」的馬家槍,卻仍然把「馬家槍」二十四勢,連招式名稱和插圖全,大篇幅列入著作之中, 只對其中他認為雜棍的招式作出要懂得取捨的批評,可見吳殳對馬家槍是愛恨交織的,一來他認為自己「指領梢牽 」的師傳超過馬家槍,但馬家的「六合槍」勢,仍然不能加以完全否定。
在我們宗岳門道場上,也經常以實際的粘槍手法,讓師兄們確實明白唯有「指領梢牽 」的槍法,才能夠順利施展「擠挨撦磨」形成的「粘槍、控槍、鎖槍」技術,因為我們師傳的「奇槍」槍法,也完全是以「指領梢牽」的內家手法在操作。
「奇槍」的來源就是戚繼光《紀效新書 .二十四槍勢》,這二十四槍勢,和吳殳《手臂錄.馬家槍二十四槍勢》幾乎完全相同,只有「琶琶勢」,吳殳寫為「抱琵琶勢」。
由此可見戚繼光《紀效新書 .二十四槍勢》,就是吳殳所批評的「馬家槍二十四勢」,我們宗岳門所傳授的「奇槍」本名「戚槍」,其源頭也就是明朝戚繼光的戚家軍槍法,所以宗岳門所傳授的「奇槍」和《紀效新書 、二十四槍勢》只是順序不同,名稱口語化而不同,但實質內容幾乎完全一樣;但我們現在使用《二十四槍勢》,也完全沒有吳殳當年所看到的「湧泉根摧」及雜棍問題。
可見即使同為「六合槍」,在各個流派中,也有「指領梢牽」和「湧泉根摧 」的分流,這完全是看你是什麼門派而定,就像同樣一把刀拿給屠戶,就可能用來殺豬;如果拿結樵夫,就會用來砍柴;吳殳當年所見到的,可能就是以「湧泉根摧 」使用《二十四槍勢》的外家流派,而不是以「指領梢牽」使用《二十四槍勢》的內家流派。所以說,世間武術難以一概而論,必須以各門的實際狀況來探究,道理就在這裡。

2011年2月12日 星期六

從槍法看指領法和湧泉法的爭議


宗岳門講王蘭亭太極拳,是有章有法的古老傳統技術,絕不是刻意講一些和別人不一樣的技術。 就以最具爭論的「指領法」和「湧泉法」為例,我們主張「指領法」,是因為我們承傳的就是「指領法」,我們當然不能像台灣所有其他楊氏太極拳那樣講「湧泉法」,不然我們豈不是自己偷改了楊露禪傳給王蘭亭的太極拳了。
俗話說:「少見多怪,見駱駝以為是馬駝背!」武術界很多人看到我們講「指領法」,一付大驚小怪,天理不容的樣子,正足以顯示這些人的見識很少 ;如果他們多了解一點中國古代的傳統武術,他們就會發現「指領法」和「湧泉法」,自古就是分流的,而越接近內家的武術,就會越使用「指領法」。
明代槍家吳殳在他著作的《手臂錄.卷之一 .六家槍法說》中提到:「石家槍之用在兩腕,臂以助腕,身以助臂,足以助身,乃合而為一。」而「沙家槍之用在兩足,身隨其足,臂隨其身,腕隨其臂,乃合而為一。」
「石家槍」和「沙家槍」,同樣都是強調整勁的「合而為一」,但吳殳最推崇的「石家槍」,也就是最近似於峨嵋內家槍的「石家槍」,他的「合而為一」方式,和外家式的「沙家槍」卻完全不同:
1.「石家槍」的整勁「合而為一」,是「指領法」的,所以是「以槍尖為領導,以手腕來協助槍,以手臂來協助手腕,以身體來協助手臂,以雙腳來協助身體」, 「助」的意思就是「幫助、協助、配合」而不是「主導」。由此可見,「石家槍」的雙腳是完全用來配合身手的,雙腳不是用來主導身手的,手才是領導者。
2.「沙家槍」的整勁「合而為一」,是「湧泉法」的,所以是「以兩隻腳為領導,身體順隨腳,手臂順隨身體,手腕順隨手臂」,也就是說,「沙家槍」的雙腳是用來主導身手的,雙腳不是用來配合身手的,腳才是領導者。
這就是古代槍法中的「指領法」和「湧泉法」之明顯差異;這個差異就是槍法偏向於內家,還是偏自於外家的第一步,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所以吳殳才會花一大篇文字,來分析其間的差別。
吳殳還說:「石家之用在腕者,何也?兩腕封閉,陰陽互轉,百法藏於其中,神妙莫測,為槍之元神也。臂以助腕者,以臂 之高下伸縮,助腕之陰陽互轉也。身以助臂者,以身之蹲立前後,助臂之高下伸縮也。足以助身者,前後左右,稍稍移動,以脫彼槍尖,非剪刀步,十字步也。此峨 嵋大意也。」
由此可見「指領法」的「石家槍」,身體和腳都是用來協助配合手的,拿槍的手怎樣動,身體和腳就怎麼配合,所以練成之後,腳只要配合手作稍微移動就可以了,因此就不必用定型的剪刀步和十字步,如此動作變化就能夠很精巧。
但是「湧泉法」的「沙家槍」卻不一樣,因為他們的槍太長太軟,所以槍就不能壓制對方的根頭,槍尖因為軟到容易晃來晃去難以控制,所以就只能用腳用步來帶 動,以免槍尖晃動對不準也敷不住敵人,所以他們的槍才會用手和身體去配合腳,而不是用腳去配合身體和手;「沙家槍」也因為一直在練腳和身體,所以他們的手 法技術,最後就只能用到峨嵋內家剩餘的枝葉,用不出峨嵋內家精巧的核心手法。
吳殳甚至認為還有一種「楊家槍」,雖然也有類似內家峨嵋的手法,但因為用的槍太重了,最後也同樣只好用「沙家槍」的「湧泉法」來操作,不然就沒有辦法靈活 進退,雖然「楊家槍」也有手法,但最後因為槍太重,搞到不得已只好找腳和步來幫忙,不知不覺就因此搞濫了槍的佈陣技術,失去了內家峨嵋的精義。
可見「沙家槍」和「楊家槍」之所以使用「湧泉法」,有兩個因原:
1.「沙家槍」槍太長而變得太軟。
2.「楊家槍」槍太重而變得遲滯。
槍使用「湧泉法」的兩個原因,如果以太極拳來說,就是:
1.妄把手搞得「軟晃晃」試圖像「軟毛巾」來搭人。
2.妄把手搞到「硬沉沉」試圖像「硬柴頭」來壓人。
由此可見,太極拳如果是內家拳,就必須1.手不能「軟晃晃」。2.手不能「硬沉沉」。如果有了這兩種毛病,依照吳殳的看法,就只好推出「湧泉法」來幫忙, 而採取「湧泉法」了。所以很多主張「湧泉法」的人,我們雖然不知道他們為什麼這麼執著於「湧泉法」,但如果依吳殳的理論去推測,他們一定是經常強調手要像 「軟毛巾」一樣「軟晃晃」,以便可以隨便撥來撥去的人,或者他們一定是經常強調手要像「硬柴頭」一樣「硬沉沉」以便把別人壓垮的人。
楊氏太極拳傳來台灣之後,不知道什麼原因,一夕之間,各支各派忽然全都變成「湧泉法」了,所以很多台灣人只要看到不是「湧泉法」的太極拳和其他武術,就批 評那不是太極拳,也不是內家拳。可是我們如果按照吳殳的理論去看,其實使用「湧泉法」的才不是內家拳,「湧泉法」才是搞濫了太極拳手法佈陣技術的元兇,這 是台灣很多太極拳師,根本難以想像的。
太極拳要靠「金剪指」讓手指運動,以指尖領導著手掌和腕臂,以便能夠像槍的「封閉」那樣陰陽互換,吳殳說,這是槍法的「元神」;同樣地,如果太極拳失去「元神」,不准轉 動手指,因此不幸鎖定了手腕,讓手臂變得呆呆笨笨的,一旦手臂放鬆又沒有罡氣,而變成軟毛巾那樣「軟晃晃」,就永遠無法使用槍法的「封閉」,那當然最後就 只能像「沙家槍」一樣使用「湧泉法」了。
人的手臂裡面是骨頭,除非他是電影裡像軟橡皮一樣的「彈力女超人」,手臂才能變成軟毛巾,但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彈力女超人」,所以人的手臂不可能變成軟毛 巾那樣可以捲來捲去;就像我們的「捲落法」是像槍一樣以硬物捲硬物的技術,根本就不是以軟物捲硬物的技術;但是據說有太極拳師見我們有「捲落法」這個名稱,就望文生義,用我 們的「捲落法」,教學生用手臂像軟毛巾那樣捲人,我們希望這種事不會是真的,如果真有這回事,那就是畫虎不成反類犬,也和我們無關。
楊氏太極拳講「棉裡針」,「棉」就是大鬆大柔,「針」就是手臂不會真的彎曲,還帶著罡氣,所以人的手臂不可能變成軟毛巾,就算能也一定是空想而不切實際的,這種不切實際的空想,只會造成手臂軟到晃來晃去,最後只好像「沙家槍」一樣採取「湧泉法」了。
我們並不知道大陸現在楊家人所傳的楊氏太極拳是用「指領法」還是「湧泉法」,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我們宗岳門的「楊氏太極拳64式老架」,從學習的第一天開始,所有的動作都是「指領法」的,所以我們就只能用「指領法」,絕不會因外界有意見就作任何改變。
假設大陸的楊家人,並沒有改變楊露禪的太極拳技術,而仍然保留楊露禪的真傳。在這個假設如果是真的前提之下,如果現在大陸楊家人的楊氏太極拳是用「指領 法」,那麼就證明台灣宗岳門之外的所有的楊氏各支派太極拳,都已經全都不再是楊氏太極拳了;如果大陸楊家人的楊式太極拳是用「湧泉法」,那麼也相對的證明 宗岳門的太極拳,就已經不再是楊氏太極拳,而是王蘭亭獨創的太極拳了。
由於大陸的楊家人也不無可能改變了楊露禪的技法,所以「指領法」和「湧泉法」誰才是真的楊氏太極拳,因目前一時仍難以定論,就顯得沒有什麼意義了。最重要 的還是想要學習太極拳的人,應該要多了解「指領法太極拳」和「湧泉法太極拳」的差別究竟在那裡?「指領法太極拳」和「湧泉法太極拳」何者才更接近內家,何 者才是未來最有前瞻性的太極拳,何者對自己的太極功夫進步會有幫助?這些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宗岳門承傳於王蘭亭太師爺的「楊氏太極拳64式老架」,是楊露禪在北京城親傳的第一個套路,這個套路近百年來,幾乎都保持在少數人承傳的狀態,所以改變的可能性極小;因此我們絕對相信,隨著楊氏太極拳舊文獻和老師父的古老技術逐漸公開,將來有一天,大家一 定會發現真正的楊氏太極拳,絕對是用「指領法」,而不是用「湧泉法」的。

2011年2月1日 星期二

太極拳只靠鬆柔走化就能制人的幾個方法


楊露禪所傳的鬆柔太極拳為什麼能夠不用力應敵,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楊露禪的太極拳套路裡,本身就有可以完全不用力而能制敵的技術 ,如果失去了這些技術,鬆柔的太極拳就不能應敵;如果沒有這些技術,太極拳就會主張用力,就不再是楊氏太極拳。
楊氏太極拳的鬆柔技術,各支派有各支派的不同心法和不同功法,但是楊氏太極拳以鬆柔為其武術精髓,則是千古不變的。 以楊露禪大弟子王蘭亭的太極拳來說,舊時稱為「折疊術、疊臂術」的宗岳門「平行術」,就是太極拳鬆柔不用力的萬法歸宗技術;所以在介紹王蘭亭太極拳其他不用力技術之前,我們還是要先 探討「平行術」的精義。
首先要說明的是,太極拳在戰鬥時,無論分擊還是合擊,只要能夠一瞬間和敵人保持「平行」,就夠我們用了,「平行」並不需要保持很久,所以要和對手取得瞬間的「平行」,其實是很容易的。
「平行術」的道理很簡單,甲筷子能永遠跟乙筷子保持平行,乙筷子的任何一端,就永遠壓不到甲筷子;甲筷子能瞬間跟乙筷子保持平行,乙筷子的任何一端,就瞬間壓不到甲筷子。這就是 王蘭亭太極拳「平行術」的根本原理,這個原理是根據太極圖的陰陽在旋轉時,雙方接觸的S形曲線永遠保持平行的原理,這也是太極拳之所以稱為太極拳的根本原理。
「平行術」百年來,一直在楊露禪大弟子王蘭亭的太極拳功法中保存著,過去稱為「折疊術、疊臂術」;宗長年輕時曾向孫氏太極鄭懷賢大師的女弟子李燦大師,及李燦大師的男弟子葉步竹大師學孫氏太極拳, 當時曾聽過武禹襄的「往復須有折疊」理論, 但是在李燦大師那裡,只有文字,並沒有「折疊術、疊臂術」這種功法。
我們查看 過去其他各門各派,所有的太極拳理論,也從來都沒有「折疊術、疊臂術」這種功法的承傳記錄,「折疊術、疊臂術」是宗長在向吳錦園大師學「王蘭亭太極拳64式」時,才從吳錦園大師那裡,親眼見到及學到這種功法,所以「 折疊術、疊臂術」,可以確定是王蘭亭太極拳的獨門功法。
由於吳錦園大師所授的「折疊術、疊臂術」功法,其理論和技術承傳已經久遠,一般人極難清晰理解其中原理;宗長在學習之後,將「折疊術、疊臂術」的散亂功法, 用宗長破解於王宗岳祖師的「十三勢方位術」,全部重新整理修補,並精確分晰其操作原理和操作技術,並且親自更名為「平行術」,以更貼近太極陰陽平行之原理 ,好讓後人能夠一聽便能懂能用。
所以說全中國任何門派武術,都不可能有與宗岳門相同,並且結合「十三勢方位術」的「折疊術、疊臂術」,更不可能有「平行術」這個名稱,因為「平行術」是宗長親自命名的 ,所以「平行術」這個名稱只會出現在宗岳門的弟子之間,絕不可能出現在其他太極拳或其他武術中,如果其也武術也出現「平行術」,一定是從宗岳門這裡取得的。
「平行術」的太極隂陽運行原理就是「平行」,我們把太極的「隂」和「陽」,用「甲筷子」和「乙筷子」來作比喻:
1.當甲筷子因乙筷子取平行,而壓不到乙筷子時,乙筷子就不受甲筷子的力;所以乙筷子因為不受力,乙筷子就無力須要化,也無力可化,所以真太極拳根本不用化「力」。
2.當甲筷子因乙筷子取平行,而壓不到乙筷子時,乙筷子就不受甲筷子的力;所以乙筷子因為不受力,就無力可聽,也因此真太極拳只要「懂勁」而佈形,根本不用「聽勁」 而化勁。
3.當甲筷子因乙筷子取平行,而壓不到乙筷子時,甲筷子當然同時也不受乙筷子的力;甲筷子既然同樣不受力,所以同時間乙筷子也根本無法用「柔靭勁、靈活力」去反制 甲筷子,所以真太極拳根本不用,也不能施展「柔靭勁、靈活力」。
所以說,乙筷子只要和甲筷子保持平行,乙筷子就可以「不受力、不化力、不聽勁、不用力」;這種「隂」和「陽」完全「不受力、不化力、不聽勁、不用力」的太極拳,就是楊露禪傳 給王蘭亭的鬆柔不用力太極拳;這也是鬆柔太極拳,之所以能夠「不受力、不化力、不聽勁、不用力」的原因。
太極拳講究「順人而動」,所謂「順人而動」就是順從對手的攻之擊形,而在我這一方,同時 製造出一個和對手保持平行的近似之形,這種「順人而動」的技術,在古代也叫作「因敵成體」,其主要技術重點就在內家「佈形候氣」的「佈形」。
所以說太極拳「順人而動」的「化」,其實是就是「佈形」去「化」對方的「形」,而不是用「力」去「化」對方的「力」 。因為敵人在攻擊我們的時候,最先威脅我們的是「形」,而不是「力」;所以我們只要能化去他的「形」,就完全不必擔心他的「力」,也不必去化他的「力」 ;因為你若能「順人而動」去化對方的「形」,就完全沒有對方的「力」可以化。
如果你和對手接觸時,經常不得不去化對方的「力」,或者你在推手時根本就是被師父教導成非得要化對方的「力」不可,這就表示你根本沒有施展真太極拳「隂陽 相生、順人而動」的「佈形」技術,所以你才會有「力」需要化;如果你練的太極拳一直要「以力化力」,你的太極拳極有可能不是楊露禪傳下來的太極拳,而是某 些人自編自創的太極拳。
太極拳「化形」的道理, 就像你只要先躲開對方步槍準心的瞄準,就不必擔心他子彈的威力有多快多強,也不必去化解他子彈的威力一般;一個太極拳家,具有這樣的「化形」觀念才是「佈形候氣」的真內家,否則就會一輩子在「力」上面頂來頂去折騰自己。
很多練太極拳多年的人,經常很疑惑地問:「如果我完全不頂抗,全靠走化,在沾粘不脫的情況下,不就只能一直退不會贏嗎?我如何能夠反制對方?」 會問這個問題,其實突顯了很多人的太極拳技術非常貧乏;所謂「走化」絕對不等於「一直退」,如果你用引落術不用力走化,你幾乎是站在原地不動的;如果你用連環術不用力走化,你確實會需要退步;但是如果你用串子術不用力走化,你不但不會後退,反而是向前進步的。
所以說「走化」有原地、有退步,有進步,不必擔心要一直退;除非你學的「走化」真的就只能一直退,否則「一直退」不是「走化」需要擔心的問題。
由於技術貧乏,很多人才會誤把「走化」當成「一直退」,太極拳技術貧乏也是很多人不得不用力,甚至最後走向要用力的主因;一個人學了多年太極拳,從他師父那裡,卻學不到全靠走化就能贏過對方的方法,那極有可能是他學的太極拳裡面, 確實完全沒有這些技術 ;因為現在對外宣稱是楊氏太極拳真傳的太極拳套路,其中有很多是某些人躲在家裡自編自創,卻自稱楊氏真傳的山寨太極拳,即使他們講的也是鬆柔,裡面也絕不會有楊露禪的鬆柔戰技。
太極拳在合擊沾粘不脫時,完全不頂,完全不用力,全靠走化就能反制對手的道理非常簡單,以下介紹五種楊露禪傳給王蘭亭的太極拳不用力獲勝法,這些技術在 王蘭亭太極拳64式的套路中都有,提供給大家作參考:
1.平行勝:對方用力量壓你,你不頂抗、不脫手,卻和對方形成平行,雖然你不能勝對方,對方也不能勝你,這也表示你在防守這一方沒有輸,這也可以算是一種後手不輸的贏。
2.平行之後開角勝:對方用力量壓你,你不頂抗、不脫手,卻和對方形成平行,之後你多開0.1公分就能自動變成壓制他,這是方位原理,有直肘平行和旋肘平行兩種開角技術 ,可以完全不靠用力就獲勝,太極拳套路裡的「上搭手掤」就包含這兩個技術。
3.落空勝:對方用力壓你的手,你不頂抗、不脫手,只要用引落術避正打斜,加以落空就可以反制對方的手,不會用到任何力量。 太極拳套路裡的「下雲手、打虎式、玉女穿梭」等很多招式都有這種技術。
4.繞環勝:對方用力壓你的手,你不頂抗、不脫手,只要繞著斜角環轉一圈,繞一圈之後,你被壓制的手,就自動會變成壓制對方的手;這是物理原理,任何人不必練都能作到,你只要敢放鬆給對方壓就可以了 ;就怕你手鬆不了,或手繞的方位不對,或者你誤用湧泉或腰來帶動手,造成手不能自動繞圈而不靈活,不然這個動作根本不用學就會;「繞環勝」是太極拳最基本不用力獲勝的常識,學太極拳不能連常識都沒有,不然太極拳套路裡, 像摟膝拗步那樣,兩隻手不斷繞圈圈是要幹什麼的?
5.捲落拆點勝:對方用力壓你的手,你不頂抗、不脫手,只要先取平行,從對方壓制的點上,用捲落法開始拆點,拆點 如果綿密不跳空,就可以避開對方的強力點,而反壓對方的無力點,這樣一來你不脫手,就能壓制到對方手臂的側面,而將他控制住;串子術最愛用這一招,串子術會施展正平行或反平行,而同時 進行拆點。太極拳套路裡的「如封似閉」就是這個技術的代表。
不過最後還是要講清楚,以上五個方法,包括太極拳最簡單的「繞環勝」,都絕對是百分之百「要動手」的, 王蘭亭學自於楊露禪的太極拳,必須百分之百「以指領手,以手領身,以身領步」,甚至身體還沒動時,手就要一直動,手連暫停 一下都不行,練王蘭亭太極拳絕對不能夠倒過來,逆練成「以步撐身、以身撐手」。
王蘭亭太極拳和某些太極拳完全不一樣,絕不能使用湧泉法;某些太極拳用「湧泉法」才是真傳的,才是正確的,才是有威力的,這些太極拳用「指領法」反而全錯了;但如果王蘭亭太極拳不使用「指領法」而使用「湧泉法」,就會像金庸武俠小說的九陰真經一樣,本來是「指領法」,一旦逆練成「湧泉法」,就會變成用腳撐跳的「蛤蟆功」;這是因為王蘭亭太極拳,和《九陰真經一樣,絕不能逆練。
由於門派不同所以法門不同,如果你練的太極拳是「不動手」 的太極拳,勁是從「湧泉」開始動,再傳到「腰」,再傳到「手」,而你的「手」是最後動的;如果你學的是上述這種「不動手」的太極拳,即使你主張的也是鬆柔不用力,我們還是只能很抱歉地告訴你,各門各法、各紮各馬,以上這些技術完全不適合你 。
除非你改練王蘭亭太極拳64式,否則你絕對不要把以上技術,私下加到你所學的太極拳套路或其他武術套路裡,你也不要去學習摻入宗岳門技術的其他太極拳,因 為你不知道方位如何處理,也沒有標準功法可以操作;你用不同的太極拳套路,或其他武術套路來操作宗岳門技術,可能會對你的身體造成傷害,這些傷害可能是潛 在性而且是永久性的; 所以你只能請教自己門派內的師父或門派內更老的前輩,看看他們有沒有別方法能夠解決無力勝人的問題,相信只有他們才能幫得上你。
學太極拳,如果了解太極拳不丟不頂,卻能大鬆大柔不用力的反制技術,就會勇於往鬆柔的楊氏太極拳方向前進 ,就能夠享受楊露禪鬆柔不用力的太極拳;如果完全不懂鬆柔技術,就很容易把外家用力的那一套方法,搬進楊氏太極拳來冒充楊氏真傳。
要知道,楊露禪的楊家後人,即使到現在所打的楊氏太極拳,也從沒聽說有那一個曾經主張要用力的,更別說是楊澄甫之前的楊家人了。 楊家人既然完全沒有要用力的太極拳,就絕不可能在任何楊家的真傳中,忽然冒出一個要用力的怪異楊氏太極拳,卻又是真傳的。
學太極拳很簡單,不需要用力,真傳的楊露禪太極拳,都是講鬆柔的,本身就有完整的無力制敵技術,只要練出來就好了,幹嘛還要用力?

2011年1月25日 星期二

從王蘭亭太極拳平行術看何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


我們王蘭亭太極拳在技擊施展萬法歸宗的「平行術」時,是以太極的「陰、陽」相生概念,對方生一個陰,我們當下就生一個陽來對應,對方生一個陽,我們當下就生一個陰來對應。
我們這種太極拳「陰、陽」相生的手法,就是古代太極拳真傳絕不讓別偷竊的太極拳戰鬥手法,這也是太極拳之所以稱為太極拳的手法,因為這種手法所根據的原理,就是太極隂陽相生的原理,凡是不以這種手法來作戰的武術,都很難說和太極有關。
王蘭亭太極拳的「陰、陽」相生手法,幾乎就像是像是宋代文豪蘇東坡先生的「東坡棋」一樣,對方先落一個黑子,我們就在對角處落一個白子;所以王蘭亭太極拳,對方的手臂出什麼形,我們這方的手臂就出什麼形;除非對方 作出過度的敗形,我們當然不會笨到用過度的敗形去順應,否則我們一定會作出和對方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的形。
由於這個因素,接手的對方會覺得我們出的形和他完全一樣,所以他就完全無法查覺,我們究竟是用什麼方法,在一接觸時就將他粘住或將他發出去,甚至 不明白為什麼我們瞬間就能得勢而要重擊他。
這種無形無相的太極拳技術,由於難以破解,一者會令對方想破頭也想不出來,二者會令對方誤以為你用的技術和他差不多,日後因此會不斷在他自己錯誤的技術中鑽研卻一事無成。
因此這種下「東坡棋」的太極拳技術,可以讓曾經接觸過你這種手法的人,終生都感到疑惑和恐懼;而在日後失去探索武術,或發展武術的意志;甚至更可能因此用自己錯誤的東西再搞出一堆錯誤的東西。 所以說這種太極拳手法對挑釁者終生心理和技術的潛在殺傷力,其實高於你將他打倒在地上,當然這種殺傷力,也會隨著技術的公開,而逐漸消褪,甚至完全不見。
王蘭亭太極拳 在雙方接手的時侯,表面上我們是和對方下對角的「東坡棋」,但是在實際上我們的東坡棋,是以王蘭亭太極拳先之先的「上搭手掤」之「直肘平行」和「旋肘平行」兩大「平行」技術, 暗中跨越我們製造的「平行」,是在「平行」之後,再暗中跨越了令對方完全無法查覺,幾乎是低於「01.公分」的寬距。
這個平行之後再取得的「01.公分」的寬距是極為微小的,所以在作戰時為了取得這「01.公分」的致勝寬距,必須要有極精確的手法才行,如果手法無法作到 無形無相,當然會弄巧成拙,但是軍事勝利本來就是在險中求,也必是在尖端技術中求,任何人都不可能去練一種絕對安全,卻永遠無法出奇致勝的武術。況且你會 了這種「01.公分」的寬距的技術,也可以隨機應變,視敵人強弱而採取更大甚至更小的寬距來作戰,以保障自己的安全,所以你練成後,可以運用的手法反而是 極具彈性而且安全的。
我們為了這練出這個在和敵人接觸時,能夠在任何狀況下,以完美的「平行術」跨越「01.公分」寬距的致勝能力,以迷惑和勝過敵人,我們因此必須有數年的訓練堅持,事先 完全熟練「核心四術」和「套路」;由此可知,我們王蘭亭太極拳,整個戰鬥訓練的目標,其實就是全心放在熟練勝人「01.公分」的致勝寬距 ,以便作到接觸時無形無相、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得勝能力。
基本上,王蘭亭太極拳的「引落術、連環術、串子術、罡氣術」及「王蘭亭太極拳64式套路」,乃至「引落術」中的「上翻肘引落、下壓肘引落、反身大纏(反身 引落)、直手引落、斜手引落」,以及「連環術」中的「大纏手、小纏手」,以及「串子術」中的「外開門、內開門」等各種開門手法 以及64式套路,都是為了熟練在各種角度,各種情況下勝人「01.公分」的寬距而設;而王蘭亭等前輩太極拳高手,一生所努力的,就是追求能夠練到在出手時 無形無相,全體透空,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狀態下,以這「01.公分」的 致勝寬距,來勝過別人的太極拳技術。
王宗岳祖師在《太極拳論》最後一句話講:「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王宗岳祖師在《太極拳論》這最後這句話,是一句莫測高深的話 ,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句話,所講的就是「平行術」;民間太極拳師對這句話最嚴重的誤解,就是誤以為王宗岳祖師這句話,是要我們「身體放鬆讓別來推來推去」,所以有很多太極拳師,才會叫學生拚命練 習「身體放鬆讓別來推來推去」,還宣稱自己這才是在練太極拳,因為他們誤以為「捨己從人」就是「身體放鬆讓別來推來推去」。
其實王宗岳祖師的「捨己從人」,所用的就是太極陰和陽「平行」所形成的「平行術」。「平行術」在表面上,是和對方下「東坡棋」,是在和對方接手之前,用「平行術」幾近完全照著對方的形來佈形 ,這就是槍家吳殳所講的:「我無所能,因敵成體。」吳殳所講的「體」就是「形」;所謂「因敵成體」就是依著對方的「形」,來形成自己的「形」。
內家最重視「因敵成體」,自古內家都遵循著古老的「佈形候氣」之觀念,所以內家極重「因敵成體」的「佈形」技術;而王蘭亭太極拳「因敵成體」的「佈形」技術,就是「平行術」,因此「平形術」在王蘭亭太極拳中,是居於「萬法歸宗」之術的最高層級。
而宗岳門「王蘭亭太極拳64式」中「上搭手掤」內含的兩大「平形術」,也是目前太極拳及其他中國內外家傳統武術,乃至全世界武術中,唯一碩果僅存的內家「因敵成體」之完整「佈形」技術,因此宗岳門的「王蘭亭太極拳64式」,在保存中國內家武術和太極拳的努力中, 確實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當我們用「平形術」幾近完全照著對方的形來佈形,就會和對方形成「平行」,這樣我們就是完全捨棄自己,而順從對方之形來佈形, 這就是真正的「捨己從人」,如此能夠「捨己從人」,我們就能夠和對方形成互不侵犯,也完全不受對方的勁力的體勢,當然此刻對方也當然完全不受我們的勁力。
但是如果我們的「東坡棋」果然是真的完全順從對方,如此我們就沒有辦法讓我們在接觸時獲勝,頂多只是平手。由於我們不可能要練出和對方平手的功夫,所以我們的「平行術」, 一開始時絕對是要取得「平行」,但最後並不是真的和對方保持永遠的「平行」;我們只是一開始時和對方保持平行,只要我們一完成「平行」,我們就會在暗中跨越「01.公分」的寬距 ,並且瞬間進行攻擊。
「東坡棋」也是一樣,在大模樣的作戰開始時,棋手和對方落子的位置,幾乎一模一樣,但是一旦穩固了作戰的局面,或一旦對方出錯,或最後的機會一來,「東坡棋」就會以極小目的差距,勝過對方, 棋手就因此而全面獲勝了。
因此「平行術」所追求的不是大的差距,而是追求小到如果我們不說破,別人一輩子也不會發現的無形無相的「01.公分」差距,這個差距就是王宗岳祖師說的「毫厘」之差。這個「毫厘」之差 ,就是王蘭亭太極拳技術的最高機祕;在這個「毫厘」之差的狀態下,敗的就是敗了一千里,而勝的就是勝了一千里;所以王宗岳祖師才會說「差之毫厘,謬之千里 。」
「平行術」「01.公分」寬距的機祕,在外表上幾乎是無形無相的,就算一個人在旁邊偷看一輩子,甚至親自試手一輩子也無法看出來的差距 ,這也是許多曾經接觸過宗長的人,過去完全看不出宗長控制手法快速準確的原因。所以「平行術」是絕對必須入門口授,由師父對弟子,兩人手把手口授教學,才 能看得出,也才能練得出的技術,「平行術」在過去是屬於「三口不說,六耳不傳」的機密技術,除非是入室弟子,否則是不能隨便對外人透露的 ,由於現在武術環境已經改變,我們也才會公開傳授,並且對外說明這個技術。
師兄們在學習王蘭亭太極拳套路「上搭手掤」這一式時,所學的就是「平行術」的第一式「直肘平行術」,以及第二式「旋肘平行術」兩大「平行」技術, 在這個招式練習時,「手指」從「定指後移身」開始,「指尖」輕輕完全不用力的「彈、扣、穿、探」的連續領導動作,是最重要的,這就是「指領」技術的見證,所以「手指尖」一定要保持連續運動,手指尖 的動作不能忽動忽停,手指尖的動作不能斷斷續續。
除此之外在第二式「旋肘平行術」 開始以揉掌法,同時「旋肘」又同時「穿」時,更必須是身體完全靜止不能動,要完全用指尖領導,只能動指掌,連腕都儘量不要動,以保持罡氣不散,如果先動身體或先動腰就全錯了,將來你的勁會貫串不起來。
這個「旋肘」同時「穿」的「指領」動作,是平行術「發勁」的核心技術,如果練得好,你的肘一旋,你的內勁同時間就會流到掌根,旋肘和放勁會像是同一個動作 出現一樣,將來你一接觸到別人時,就能夠瞬間走肘,瞬間導勁,瞬間用內勁粘住對方,就不會形成斷續現象,而造成發不出去或粘不住的錯誤。
第二式「旋肘平行術」還 包含「指領、揉掌、拆點、發勁、粘控」,「拆點」是在發勁前將沾點,用捲落法脫開對方手上力量最強的地方,改到其他地方攻擊他,這樣你就能夠避正打斜,不 會攻擊到對方的最強力量。你如果在對方手臂向肘的方向,平拆一點或兩點,就可以使用「發勁」方式把對方發出;如果你不想把對方發出,你就在對方手臂向肘的 方向,向上以螺旋形多拆幾個點,你就能夠避開對方手臂的力量,而在上面粘住壓制他 的手臂;當然你的粘控出手方向和粘控手法,必須要事先學會才行。
所以「平行術」也是「發勁」和「粘控」的成功保證;「平行術」一定要用「指領法」,絕對不能用「湧泉法」;在兩人相互施展「平行術」時,先動「湧泉」或「腰」,甚至先動步或先移身的一方,無論如何快速衝刺 去用「平行術」沾粘對方,都是必敗的一方。
由於「平行術」不但可以控制正前方的對手,還可以輕鬆控制左右側45度角的對手,所以同時對攻時,完全不動身而用「指領法」動手施展「平行術」的一方會贏,不先動手卻先動步或先移身 ,或繞著對手跑來跑去施展「平行術」的一方則會輸,這是因為動步或動身的速度太慢,而動手的「平行術」卻極快所致,所以施展「平行術」時,千萬記得「要動手」。
「平行術」的施展,先動手指必有利於先動身步,這是大家一定要記得的。其次還要記得「肘」能夠在身體完全不動的情況下,輕鬆揉入胸腹正前方的人,速度會比對手快很多,由於肘在內,掌就能夠對外開出45度角而不敗形,所以能夠防禦控制的範圍也會比對手大,所以 「戳拳」內壓肘的形,一定要練漂亮一點,平日練戳拳時,要儘可能多練正面內壓肘的戳拳,如此可以把「平行術」所需要的身手部位,事先鬆開來,不會在用技時發生緊縮或緊張,這樣會有利於日後無形無相地施展「平行術」。
當然一定要記得「平行術」是先之先的技術,不論在任何情況下,只要你的身體一動,即使手還沒舉起來,手臂就必須當下施展「平行術」,不要在接觸後,才施展 「平行術」。因此你以「平行術」接觸對方之前的手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不知道要在未接觸前施展「平行術」,或你施展「平行術」時,起手混亂沒有章法, 你的速度就會比對方慢半拍。
甚至如果你的「平行術」在接觸之前的「指領」動作假使沒有作好,或不夠正確流暢,你在接觸之後,恐怕會因為「指領」沒作好而斷勁,如此,你接觸後當下要發勁或粘控都會出現困難 ;當然千說萬說還是這句話:「太極拳不要先動步,不要先動身,要先動手指尖」,如果不信,就算神仙也沒辦法把你教好。
如果還是不相信「指領法」的重要,不妨用「湧泉法」試練一下「上搭手掤」,如果你完全用腳底湧泉來推動身體作「上搭手掤」,你再看看手上的「罡氣」是不是完全不見了,甚至斷光光了!
用「湧泉法」移動身體,不但會切斷「罡氣」,「湧泉法」在施展「平行術」時,打開的角度不是太大就是不準確,甚至會因為身步先決定了位置,而造成手臂和對 方的手臂脫開粘不住,根本練不出無形無相的「平行術」,這點一定要記得。別家的太極拳可以用「湧泉法」,自有他們的主張,我們的王蘭亭太極拳就是不准用, 用了就練不成;你要記得你的太師爺是楊露禪武功最高的大弟子王蘭亭,不是其他太極拳師,你一定要照著王蘭亭太師爺的太極拳心法、功法去練,不要照著別人師 爺的講法去練。
當你先之先的手法比人差,比別人慢半拍的時候,你就要回頭注意,自己的「上翻肘引落、下壓肘引落、反身大纏(反身引落)、直手引落、斜手引落」,以及「連 環術」中的「大纏手、小纏手」,以及「串子術」中的「外開門、內開門」等各種開門手法的第一個及第二個動作,可能沒有練到比自己想像中好,起手才會失去章 法;此時你如果多加強這些手法的前兩 三個動作,會讓你功力大增,將來其他師兄即使和你同時出手,你的施展「平行術」手法也會比他快,這樣他的「平行術」就用不出來了。
所以說,同樣會施展「平行術」,功夫也會有高低,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基本的核心四術動作,是不是練得正確漂亮而流暢;如果你想練出在合擊時一沾到對方,就能夠粘住對方,或一沾到對方 ,就能夠將對方發出去,那你就必須徹底了解「平行術」,並且將「平行術」練到神入化。
「平行術」在合擊中所使用,不與對方手臂交錯的概念,同時也是分擊流打的概念,「平行術」不和對方手臂交錯的概念,就是內家不格擋的概念,這個概念用於分擊的效果更好,會形成自動閃避自動攻擊的效果;「平行術」用在兵器作戰中, 不但會自動用槍尖對準對方,還會自動避開對方兵器,所以更具安全性,效果因此加倍,這也是「平行術」之所以是王蘭亭太極拳「萬法歸宗」的最高層技術的原因,因為太極拳的所有戰技,都要靠 萬法歸宗的「平行術」來應用。

2011年1月16日 星期日

王蘭亭太極拳萬法歸宗之最高層「平行術」簡介


統攝王蘭亭太極拳戰鬥時,「萬法歸宗」的最高的技術,從前稱為「折疊術、疊臂術」,現在我們宗岳門則稱之為「平行疊臂術」簡稱為「平行術」。
「平行術」是太極拳最重要的戰鬥方法兼戰鬥理論,「平行術」統攝著王蘭亭太極拳「核心四術」和「套路」以及「長拳、開門、短打、綜合格鬥」的所有對戰技術,所以「平行術」是一個最高等級的王蘭亭太極拳技術。
過去我們雖然對外曾經多次提及「平行術」的「平行疊臂」,但我們為了避免台灣有人魚目混珠以假亂真,讓學習者誤練到山寨版的王蘭亭太極拳,所以我們一直都沒有正式公開,也沒有詳細說明「平行術」這個最重要的技術。
「太極拳」為什麼稱為「太極拳」,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王宗岳太極拳,是完全依照太極圖中的兩條「折疊線」永遠保持「平行」的原理來應用。
如果我們把太極圖黑白兩色的「陰」和「陽」切開,我們就可以看到「陰」和「陽」各出現一條邊線彎曲成S形的邊線,如果我們再將這個太極圖結合回去,這 「陰」和「陽」的S形邊線就又重疊在一起了,這就是太極拳「折疊術、疊臂術」的起源;武禹襄講太極拳「往覆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其中「往覆須有折 疊」就指太極拳是從「陰」和「陽」的S形邊線重疊原理,所發展出來的技術。
太極圖「陰」和「陽」的S形邊線重疊,其中包含了一個很大的祕密,那就是在太極圖中,「陰」和「陽」的S形邊線重疊在一起時,這個太極圖無論如何旋轉,「陰」和「陽」雙方的S形邊線,是永遠不交錯的,是永遠保持S形「平行」的,這就是王蘭亭太極拳「平行術」起源的祕密。
太極圖「陰」和「陽」的S形邊線是永遠平行的,這個原理引起了王宗岳以來,極少數熱衷於太極拳技擊的高手們,如王蘭亭、武禹襄等人的極大興趣,他們莫不投入終身的心血,在這個技術的研究和發展上,尤其是王蘭亭太師爺,最後更是將這個技術,全面應用於太極拳的戰鬥之中。
王蘭亭太極拳的「核心四術」,其實完全就是為了要施展「平行術」而開發出來的技術,也就是說「核心四術」是為了施展「平行術」而發展出來的,如果現在我們沒有「核心四術」作為根基,我們是無法運作「平行術」,也無法理解「平行術」的。
太極拳有很多原理很多人不明白,光是講太極拳不用力這件事,很多人就以為是假的,因為在他們的技術中,根本就沒有能夠達成完全不用力就能作戰的技術,所以不用力對他們來說就是一個不可能實現,也不可能理解的技術。
但是一個人如果練好了「核心四術」,日後他就能夠理解「平行術」的原理,他一旦理解「平行術」的原理,他就能夠完全明白太極拳在戰鬥時,能夠完全不用力的原因了。
我們以甲、乙兩隻筷子作比喻,當甲筷子的任何一端想要去碰觸乙筷子時,乙筷子就採取太極圖「陰」和「陽」S形邊線永遠保持平行的概念,利用平行的方式,和 甲筷子永遠保持平行運動,如此一來,在雙方永遠平行之下,甲筷子的力量就永遠不能夠壓制到乙筷子,這樣一來,乙筷子就永遠不會受到甲筷子的力量,乙筷子只 要保持平行,就永遠不用去承受和防禦甲筷子的力量了。
太極拳也是這樣,如果你的手臂,能夠和對方的攻擊線永遠保持「平行」,那麼對方就永遠無法把力量施展在你的手臂上,這樣你就永遠不會承受到對方的力量,也 不必去化解對方的力量了;這就是太極拳能夠完全大鬆大柔,並且不用力而作戰的真正原因,這也是一很多人終身都不能明白的原因。
很多人教太極拳,甚至自己作示範時,不但不教「平行」,反而教學生技擊出手時,要和別人兩手臂「交錯」來阻擋或格擋,然後再去化掉對方的力量,這種兩手臂 「交錯」的技術,從一開始就不是王宗岳太極拳的技術,而是外家拳的作戰技術,因為太極拳作戰時,是永遠不允許出現和對方兩手臂「交錯」的動作。
太極拳最高的境界是「化形」不是「化力」,太極拳最高的境界是「化方位」而不是「化內勁」,這一點很多人都不懂,所以很多人就永遠不懂太極拳。
要知道,當別人起手攻擊我們時,最早威脅我們的是他的「方位之形」,而不是「力量內勁」;就像別人用槍時,最早威脅到我們的是槍的準心,而不是子彈一般; 當別的的手一動,他們的形就威脅到我們了,這時他們的力量根本就還沒來到我們手上和身上,所以我們最先要化解的是他的形,而不是他們的力量。
「化形」是中國內家武術的先見之明,而我們的王宗岳太極拳早就注意到了,並且例為最高的規範。所以王宗岳祖師在勁法的最高層,並不講「聽勁」而講「懂 勁」,因為「聽勁」只是最後去化解對方的力量,但是「懂勁」卻是最先去化解對方的形。「懂勁」優先處理的是對方的形,「聽勁」優先處理的卻是對方的力,這 之間就產生技術上很大的落差,也形成了不同的武術。
如果你能夠用「平行術」去化解對方的形,那麼對方的力量,就根本不能夠及於你的手上和身上,你就根本不必去化解對方的力,因為根本無力可化,也無力需要你 去化;可是如果你不先去化解對方的形,卻用「交錯法」呆呆等在那裡,讓對方的力量和你接觸,讓對方在你的手臂上形成力量,這時候你就只好去化他的力量了。
可是你真的能在接觸的短距離內,化得掉對方的力量嗎?在這麼進的距離下,除非對方技術實在太差,否則你根本就不可能化去他快速攻擊的強大力量;這就是為什 麼很多人練太極拳推手,練到技術一流,仍然沒有辦法對抗快拳的原因,因為短距離中,快拳的力量和速度,比起推手時更快速而有威脅性,這種快速的強大力量根 本難以化解,即使連神仙也解不開。
王宗岳太極拳的「化形」是「先之先」,是在接觸之前先化去對方的形,以達到不必化力的必勝目標,這是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是「先勝」之學;一般太極拳的「化 力」卻是在接觸之後才去化解對方的力量,是先敗而後求戰,這是學「吃虧」;學「吃虧」初級練習時才能用,高級練習時根本不能用,而作戰時更是絕對不允許使 用。
師兄們平日作初級練習時「學吃虧」是無妨,可以借對方之力,練練自己身手步的靈活,但應敵時卻絕不能先吃虧,一但先吃了虧, 敵人的兵力滲入了我們的城門之內,我們就會兵敗如山倒。我們初級訓練時講「敗中求勝」,就是先練敗,讓敗來鍛練身步的靈活,但是高級訓練和實際戰鬥時,我們卻必須講「勝中求勝」,因為作戰時,我們不可以讓自己先陷於不利地位才開戰。
所以王宗岳太極拳,在對方的力量和沒接觸到自己時,就必須用「平行術」化解對方的形,所以王宗岳太極拳在雙方接觸沾粘時,早已用「先之先」,先佔了上風, 這是「先勝而後求勝」是決勝於未接觸之前,是「廟算勝者得勝多」,是中國得勝的古兵法,是兵家「勝兵先勝而後求戰」的大格局,是強者的作風。
王蘭亭太極拳的「平行術」,就隱藏在「引落術、連環術、串子術、罡氣術」等四大核心功法之中。「平行術」最基本的是「定槍法」,就是一旦接觸卻立於不利地 位時,就把以推牆壁的方法,堆出去讓手臂像槍一樣拉直,讓身體向後以弧形退到後腳上,這時你就會從不利地位變成有利地位,你就會從敗形變成勝形,你就可以 用勝形壓制對方。
「平行術」的「定槍法」初步練習有時候是接觸之後練的,可是將來用時卻是不接觸之前就要用的,這是大家一定要記得的。
要記得王蘭亭太極拳「連環術」的「環」,是繞環一圈之後,其祕密是受制者會變成壓制者;而「平行術」之祕密,則是手臂推出拉直後退後,受制者會變成壓制者,這是勝敗的機變,懂得這個機變就能夠得心應手地運用這些太極拳技術。
「平行術」的最基本動作,就是出自於「王蘭亭太極拳64式」套路中的「上搭手掤」,「上搭手掤」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手臂推出拉直後退後,受制者能夠變成壓制者,而由敗轉勝,所以「平行術」要熟練,「上搭手掤」一定要練好。
在此大家可以看到,我們宗岳門從楊露禪宗師和王蘭亭太師爺那裡繼承來的太極拳套路,就是有「上搭手掤」這一式,而別派的太極拳就是沒有「上搭手掤」這一 式,所以我們的太極拳才會有「平行術」,別人的太極拳也才會沒有「平行術」,所以將來萬一又發現那一家太極拳學了我們講「八卦五行結構」,又學我們講「平 行術」,我們就可以問他你的套路既沒有「上搭手掤」 ,那麼你的「平行術」是從那裡來的?
其次目前所知,除了我們「王蘭亭王府皇家太極拳」和「府內派太極」內壓肘形式的「掤」之外,一般坊間所見太極拳拱著臂肘,平推出去的掤法,由於臂肘拱著平 推出去,也是不可能施展「平行術」的,所以他們當然沒有「平行術」的承傳,從這裡大家也可以了解,出自於王府的太極拳,和一般太極拳確實是有根本差別的。
將來「上搭手掤」第一個動作的「平行術」練得有心得時,還要用「上搭手掤」的第二個動作,加上捲落法「拆點」的技術,在對方手臂上拆點壓制,如果想要練到更精微,想要練到身體還沒動,用小動作就 能夠一沾就把人打出去,也還要加上串子旋肘出掌,也就是「揉掌」和導勁的技術, 就是在自己的身體還沒動之前,手臂就由圓入方,用串子旋肘把肘壓下來,在手臂和對方的手臂形成平行之後拉開不到一毫釐,就把對方打出去,如此就能夠練到無 形無相的接手和攻擊。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對方速度和壓力過大,你還是可以順勢用「上搭手掤」的第一個動作,把手拉直之後再反攻,所以不會有任何問題的。
我們的「引落術」中藏有「平行術」,所以「平行術」早就在傳授「引落術」時,就已經教給所有師兄了,只是有些第三代的師兄課程還沒到,還不懂得拿來用而 已。「上翻肘式」中的第一個動作「滾鑽入方」這個動作,就是要用於砸形的「平行術」的;而「下壓肘式」伸出手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戳形的「平行術」,「反身 大纏」中的第一個動作「直手定槍」,也是將來要用於反身「平行術」的。
如果你懂得運用「平行術」,你的「上翻肘式」和「下壓肘式」以及「反身大纏」,就能夠練到完全不受力,甚至能夠在動作還沒完成之前,以極小手的手法反制對 方;當然如果你還不會用「平行術」,無法化掉對方的形,那麼你就先忍耐點,多給人用力推一推,這樣至少也能先把身手步練得靈活一點,等於是替自己打更深的 根基。
其次「串子術」也是完全用「平行術」才能施展,「連環術」也是要根據「平行術」來施展,所以說王蘭亭太極拳的技術是一體的,你最先練的,就是你最後要練 的;你最先學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將來要變成高手時的養成技術,也是你將來變成高手時要施展的技術,這是非常有趣的,所以學王蘭亭太極拳不要以為師父在藏 私,甚至擔心師父沒有教大家最厲害的技術,師父在教核心技術時,早就順便把最高的技術教給你了,最多只是沒有提早點破用法而已。
為什麼師父不提早點破,一來你初學聽不懂也用不出來,講了也沒有用;二來就是希望你能夠多給別人推來推去,練練受力時的身手步法,免得將來的身手步法過於粗疏笨拙,無法精確熟練操作「平行術」。日後師門內大家都會用「平行術」時,核心四術身手步法最好的師兄,最後 又才會是最強的高手,因為你的基本動作會比較精確熟練,你的「平行術」出手會更快更準,一沾到就能把其他師兄完全控制住了,他們的「平行術」就來不及用出來了,那時候你又會明白核心四術的技術精確熟練,又成為勝利的關鍵了。
不過話說回來,「平行術」仍然絕對是王蘭亭太極拳最高的「萬法歸宗」之術,「平行術」在王蘭亭太極拳中是絕對重要而無可取代的。如果不懂「平行術」,就算 你練會了「核心四術」和「64式套路」的各種技術,你仍然不會用技,你仍然無法應付實戰的任何問題,這就是為什麼「平行術」是王蘭亭太極拳的「萬法歸宗」 之術,也是每一個師兄都要能夠精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