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

論太極拳內三合的訓練方式


內三合是指「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這原是心意拳所創造的武術術語,由於內三合的理論,能夠明確地標示出所有內家拳的訓練進程,現在已被具有相同性質的太極拳和八卦掌所引用,並且作為內家拳訓練的典範模式。
內三合的理論,對內家武術的訓練定位,有極大的貢獻,目前已經很少有人知道內三合理論的意義,坊間一般武術書籍所論述的,也都極為簡略而且大多數是偏差的,甚至大多數是錯誤的。為了弘揚中國內家武學,宗岳門在這裡,對內三合的理論,作一個略微詳細的論述,讓有心求學,卻沒有機緣到宗岳門的武者,也能夠對內三合理論有一個初步的正確的了解。
內家拳的訓練,剛開始第一步是要求「心與意合」。心與意合簡單的說,就是你心裡想做什麼動作,你的意念就能夠指揮你的身手步做出你心裡想做的動作。比如說,你心裡想用捲落的方法,很輕鬆地將內勁順著脊背從手指伸展出去,那麼你的意念便能夠指揮身手,順利地完成這個動作,這就是「心與意合」。
所以說「心與意合」事實上只是動作招式的初步熟練階段而已,這也是內家武術訓練的初步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所要求的並不多,只是動作初步熟悉熟練,能收能放而已。
所以在「心與意合」的階段,學習者要輕鬆地反覆練習某一種動作,讓這個動作的方位要求、及重點要求,都能夠確實無誤地緩緩做出來即可,在這個階段中,不必要求速度快,更不可用力發勁。
如果你在「心與意合」的階段,一下子就要求速度快,那麼你的動作就不會確實,重點一定會有很多疏漏,如果你一下子就要求發強勁,你的筋絡內藏便會受傷。所以「心與意合」的階段中,是不求快而是求正確的;動作越正確越好,不快,沒有勁道完全都沒有關係。
在「心與意合」的階段完成之後,就要進入「意與意氣合」。所謂的意與氣合,是指你心意所指導的動作,已經非常精確了,只是動作看起來還不是非常流暢,當然也沒有勁道,這時候你就要用徹底放鬆,全身完全不用力的方式,不段地反覆操作這個動作,讓這個動作能夠非常有韻律而流暢地大開大展發出,並且整個動作中不會有一絲一毫「牽筋扯絡」的感覺。
所謂牽筋扯絡,就是你完全放鬆,注意是在你完全不用肌肉力量的完全放鬆狀態,在做伸展式動作時,你如果感覺到自己的手臂筋絡,還有稍微拉扯的感覺,這就表示你的筋絡沒有開展,那麼你就要用五弓大展的方式,再依老師指導的正確方法,加強「涵胸、拔背、沉肩、墜肘、捲尺骨、開掌指」的訓練。
最後,還要順著動作的形態,利用輕兵器到重兵器,協助開展這個動作所會用到的筋絡,如此才能夠讓這個動作達成「氣化」,也就是這個動作能夠像氣一樣,毫無拘束和僵硬地無限延伸到肢體的極限,以達成意到肢體便能像像氣一樣發出的「意與意氣合」目標。
在「意與意氣合」的階段中,如果加入相關的動氣功訓練,讓有意念的動氣功帶動肢體,進行氣化的練習,也會有意想不到的好處。
「意與意氣合」是非常重要的階段,不能「意與意氣合」其實是絕不能練快速發勁的。內家拳和外家拳在訓練過程中,最大的差別就是在於「意與意氣合」的要求。內家拳是極力要求透過「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才能進入發勁的「氣與力合」,而外家拳則幾乎只要求「心與意合」便完全跳過「意與意氣合」進入「氣與力合」的發強勁訓練。
為什麼內家拳不在「心與意合」時,便立刻進入「氣與力合」的發強勁訓練,這是因為打擊效益和防止發勁傷害的關係。原來人體如果不在「心與意合」時進行開筋展絡、大鬆大柔的「意與意氣合」訓練,便開始「氣與力合」的發勁訓練,人體的筋絡是非常容易受傷的。我們看到很多練拳的人,根本沒有經過氣化的訓練,一練拳便開始練習發勁,致使手部、肩膀拉傷或變形造成疼痛,這樣不但對高階的發勁沒有幫助,反而帶來終身遺憾。
所以說,太極拳訓練,絕對要經過「心與意合、意與意氣合」兩個階段的訓練之後,才能進入「氣與力合」的發勁訓練,才能避免練功傷害。有些太極拳完全不透過「意與意氣合」的過程就像外家拳一樣,練發強勁、剛勁、猛勁,這些不負責任的指導老師,在學員經絡未開之前,就讓他們的筋絡在發勁時不停地拉扯移位,造成日後的傷害,這是非常不應該的,這也絕對不是內家養生修藝的正法。
當武者完成「心與意合、意與意氣合」的訓練時,就要進行「氣與力合」的強勁訓練,在這訓練中,一般都會再進行發勁的意念訓練。譬如讓手臂在運動中,感覺好像能夠捲動身旁的氣流一樣;譬如讓手臂在運動中,感覺好像內部虛空裡有氣團在滾動一樣;譬如意拳的宗師王薌齋所提陸地游泳的感覺.......這些意念的訓練,最主要是確保你的發勁能夠柔緩均勻,並且正確無誤。
在再次的意念訓練之外,也最好再用各種不同重量的兵器,逐漸加重訓練,來檢查你的發勁筋絡是否已經開好,然後再用各種不同形式的長短兵器訓練,來檢查你的發勁軌道是否正確無誤,一旦你完成了這些訓練,那麼你便可以正式進行「氣與力合」的強勁訓練,讓你打出來的拳,發出來的勁,雖然看起來極為柔軟,卻剛猛有勁,雖然極為輕鬆,卻能夠大開大闔,並且敷蓋對吞無不合宜。
「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的內三合,是內家拳訓練的三個進程,透過內三合的訓練進程,進行太極拳訓練,表面上是繞了訓練的遠路,其實是在防止練功傷害下,用最正確的步驟,紥下最深厚的根柢,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它便能顯現出比其他方法更大的效益,訓練起來也更加輕鬆容易。
真正內家武術的訓練,牽涉到學習成效和學習安全,絕不是只有打打拳架就能教學的,如果沒有專業的內學素養,以及精研的教學方法便從事教學,不但會把學習者引到錯誤的歧路上,更會造成身體的傷害,有心於內家武術者不可不小心謹慎。

劍心詩心竹子心


我很喜歡讀古詩詞,也很喜歡微風中的竹子。古詩詞的意境會讓我的心靈昇華到一個像夢境般的虛空意境;在風中搖曳的竹葉,則會讓我的 心靈留佇在一個平和寧靜的真實境界。 所以我的心靈能夠在意境和實境間遨遊,我想古代的幽居在山林的劍士們,也必然能夠領略這種意境和實境交融之美吧。
我喜歡詩詞和竹子,連帶我也喜歡乾淨美好、發而皆中節的事物,所以我練太極拳或練劍時,極不喜雜亂的環境,更不喜歡吵雜的人群,所以我討厭在城市的公園裡練功,大多數的城市公園都是雜亂吵雜的,那樣雜亂吵雜的環境,和太極拳的清幽意境 簡直水火不能相容。在那種雜亂喧嘩的環境下練太極拳,或討論武學,就好像在垃圾堆裡吃飯一樣,令人不適 ;而這種不適不是身心的不適,而是一種文化的、美感的不適。
幽居在山林之內,或在山林之外,明亮乾淨的道場,像文人雅士一樣幽雅的陳設,再配上適時令的盆栽或優雅的庭園,在這樣的環境下練功,會讓武者的靈性昇華,意境提高, 像這樣的環境才是最佳的練武場所,也才是討論武學最適當的地方,它會形成一種武學文化的,屬於高尚的拳劍的品味。
我曾經到過一些武者的練功場所,有些實在令人難以忍受,有的就在公園和校園的大樹底下, 身邊圍聚著一群指指點點的旁觀群眾,並且還不時傳來汽機車的噪音和廢氣的惡臭;有的就在學校禮堂的一角,或自家頂樓天台搭個鐵皮遮陽棚, 就這樣練起功來,實在讓人難以想像,在那樣混亂吵雜的地方,要如何修鍊出高貴純淨的太極心靈?其中最難忍受的的就是在擺著神佛偶像、燒著昏暗香燭 ,掛著咒語符錄的佛堂,或神壇道場內練功,讓人想擺脫像邪教般怪力亂神的陰影都不可得,想要提昇武者的人文文明形象,簡直如緣木求魚。
雖然在污泥中也能開出美麗的花朵,小草在荒野中也能更加堅忍地成長,但是我還是喜歡在明亮清淨,和諧安詳、自然自在的道場練功。我想,一個脫俗的武者,即是是戰敗,也應該敗在一個令人心醉的風景中 ,而不該死在骯髒的污穢地。訓練和戰鬥時如果選擇在髒亂吵雜的地方,那樣和豬在豬圈裡衝鬥沒有什麼不同,勝得髒兮兮的, 敗得髒兮兮的,不如選擇早些死了還好些。
所以我曾經為我的太極拳武學寫了八種風景以自娛,我喜歡這樣看待自己的武學:
 
荷雨拍擊清波綠,
驚虹環繞水天明;
岫雲推擠山送翠,
青蘿圈串紫花新;
簷雀挑啄庭下粟,
窗風拂掃凡塵心;
垂簾捲落燈花影,
金線抽刺繡錦屏。

太極拳非力勝拳


凡是一個事實,必然有它的道理,不知道這個事實的道理,就絕對不會相信它是事實;即使你親眼見到了這個事實,你不知道這個事實的道理,你也可能不會相信它。
祖師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說了很多太極拳的事實:「 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四兩拔千斤,顯非力勝;耄耋禦眾之形;快何能為?」但是幾百年來,被一些不明白其中道理的武術門派,甚至某些太極拳門派,說得一文不值,彷彿像是騙子一般。
那半信半疑的門派,竟然還加了一點掤勁,添了一點靭勁,好像祖師王宗岳的話就是有那麼一些些不可信;那魚目混珠的,還到處告訴別人,太極拳剛柔並濟,怎麼練都對,剛練柔練殊途同歸,卻不知道中國道家文化的源頭老子只有「柔克剛」根本沒有「剛克柔」,而太極拳就是要練「極柔軟」,不能練「極堅剛」。
宗岳門這次開辦了太極共修團,上了兩次課,團員們都有一個驚嘆:「原來太極拳真的是完全不用力!」當然!太極拳當然完全不用力,當你知道太極拳的樁法是自身的結構力,完全不用筋肉的力量時;當你知道太極拳內勁生成與伸展的方法,是根本不用力時;你就根本不必再用力了。
試想一個人能夠在二分鐘內,就練出一個人、兩個人推不動的結構樁,他防衛敵人還用力幹嘛?試想一個人能夠用內勁生長的捲落法,生成、伸展內勁,並且知道真正的太極拳技法能夠在不用力狀態下攻擊敵人,改變敵人的方位,請問攻擊敵人時還用力幹嘛?
那些主張用太極拳要用力、要用掤勁的人,大部份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不用力技術的練習方法,以及不用力技術的使用方法才會這樣主張的。一些長期在外學習各家太極拳的團員,上了一兩堂課,就有很深的感慨:「外面根本沒有見過,也沒有人教,也沒有人懂這種技術!」如果真正懂得並且會全面使用太極拳不用力戰鬥的技術,就不可能要求,也不敢教導自己的學生用「掤勁、捋勁....」了!
祖師王宗岳說:「四兩拔千斤,顯非力勝。」就是告訴我們,太極拳明顯地,不是靠著「掤勁、捋勁....螺旋力、離心力...韌勁」這些力量、勁道來四兩拔千斤的。一些太極拳門派,偏偏就是要用違背《太極拳論》的主張,而用「掤勁、捋勁....螺旋力、離心力...韌勁」來應敵。致使目前全世界的太極拳,和其他外家武術一樣,全都走上「以力克力」的力鬥死胡同裡,最後完全看不出自己和別種武術有什麼差別。
但是,只要透過祖師王宗岳:「不以力勝。」的太極拳原理,去看世間的所有武術,就會發現太極拳從最基本的內勁生成(內勁形成方法)、內勁伸展(內勁運動方式)以及用內勁伸展應敵的方式,完全是獨立的、獨特的、完全與眾不同的。
藉著此次宗岳門共修團的學習,宗岳門將逐漸把祖師王宗岳「不以力勝」的太極拳傳播開來,我們希望藉著宗岳門太極拳技術的公開傳播,能夠大大地扭轉世人長期被扭曲的太極拳觀點。
王宗岳太極拳是世界是最獨特,最卓越的武術,也可以說是人類武術史上,所綻放的最絕妙奇花。王宗岳太極拳從頭到尾,從理論到戰技,完全殊異於其他武術。太極拳完全不用力的應敵技術,使其他用掤勁、用離心力、用螺旋力,以及其他種種剛柔並濟的武術,想要和太極拳搭上線、想要和太極拳殊途同歸,也成為完全不可能。
太極拳將要用看得見、說得出、練得成、用得著的完全不用力技術,走出自己的世界,讓世人看到中國武術的前賢,早已跨越了力量的彊界,在武學技術上創造了令人目眩神迷的奇異世界;這一步我們已經踏出,希望有志者能夠與我們同行。

太極拳必無力打有力


這世界上真的有一種「無力打有力」的拳叫「太極拳」,而且它和你所見過所有太極拳都不一樣,你相信嗎?
在宗岳門還沒有招收同修團員之前,只有少數幾位弟子相信,但現在相信的人越來越多了。「完全不一樣,從來沒見過」這樣的話,並不是一個廣告詞,而是一個真實的事情。
沒有見過的人會用他自己的想法,會用某家太極、某某家太極........等等他所見過的太極拳來想像太極拳,他們會想:「哦!太極拳就是這樣嘛,剛柔並濟啊!鬆柔中帶有掤勁啊!這樣就是太極拳啊!」用這樣的想像,是絕對想像不出太極拳的!因為真正的太極拳是沒有辦法用你已有的東西想像出來的。
太極拳就是這樣嘛,完全不用力,合擊時,敵人一發動就倒在地上,站起來再進攻,又倒在地上,一觸即跌,左攻左跌,右攻右跌,玩壯漢,如戲小兒,東倒西歪,打人如拔草啊!如果不跌人,發勁打下去,也是一樣情形,一敷一打踢,如入無人之境。這種太極拳,不是什麼空中樓閣,也不是什麼虛空幻境,在宗岳門的道場上,整日都在進行練習,隨時都可見到的,但是你用舊有的太極拳,是沒辦法想像這種場面的。
敵人的力量過來,完全不頂抗,輕輕一捲落,敵人就彈出去,用的是內家內勁伸展的方法,不是用肌肉力量推出去,也不是用掤勁,所以啊!一點力量都不必用,只要你內勁伸展的方法正確了,向著敵人伸展出去,敵人就彈出去了。像這樣的方法,是不能用肌肉力,也不能用掤勁的,如果你每天都在掤啊!掤啊!怎麼能掤出真正的太極拳來呢!
在道場上練習,不管你是第一天學習,還是學了好幾年,只要你的方法對了,你向著老師一發勁,老師也照樣會被你像風一樣飛捲出去;當你的技術越正確,威力就越大,這都是團員不斷親自試過而有經驗的,所以啊!太極拳發人不用力,不是虛假的,它是有原理性、有技術性的。
所以說,真正太極拳和一般的太極拳,差異是天壤之別的,是沒有辦法用一般太極拳來想像太極拳的。
真正的太極拳,是讓你親眼看到老師示範,完全不用力把你摔跌出去,然後告訴你,你照著老師的方法,一、二、三...哇!你果然也可以不用力把老師摔跌出去,而且還摔得挺帥的,真是奇妙,連自己都不敢想像,所以以後就能夠照著老師的方法,認真練習,只要方法對了,角度正確了,未來有一天技術超過老師,也不是不可能的。
假的太極拳,是老師站在那裡,說他的祖師有多厲害,說到能飛簷走壁,碎石裂磚,以一敵百。但老師自己硬是不表演這般絕活,也不飛簷走壁,也不碎石裂磚,也不和弟子對打,每天就是打拳架,一打就是幾十年。那祖師爺的十成武功,幾十萬、幾百萬人練了,到現在也沒見到個有祖師爺三成功力的,你說如果這種老師教的練法是對的,有可能這麼淒慘嗎?
你問某些太極拳老師,那太極拳祖師王宗岳先生說的:「無力打有力,手慢勝手快,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四兩拔千斤,耄耋禦眾之形。」老師便會告訴你說那是假的,是太極拳祖師王宗岳騙人的。因為王宗岳是文人,武禹襄也是文人,文人沒有力量,只會寫文章,只會打不用力的文人拳,所以文人說話最不實在了,也最誇張了。卻不知道,武者練功有所領悟,才能筆之於文,所著文章,通過歷史檢驗,才能夠流芳百世,震古爍今,成一家之言。
況且中國古代能夠不必整天為衣食勞碌奔波,而且能夠幼年到老專心習武的,也大多是衣食無虞的將帥武官,或上流社會人士。這些人,有的是士太夫階級,有的是富裕的知識分子,由於個人和社會條件佳,金錢和時間都充裕,得以尋訪名師,日夜修習。他們因此文武兼備,允文允武,書讀得好,武功又高,這是極其自然且合理的事,後人怎麼能因為他們是知識份子,就將他們窮畢生之力,修煉到出神入化的武藝,眨低為文人拳?
文章是會受到歷史檢驗的,武學理論也是會受到歷史檢驗的,武者寫的每一個字,是與非,將來都會受到後人檢驗的,所以不是隨便寫寫,隨便講講,就能寫出講出太極拳的;寫錯了,講錯了是會被歷史淘汰的,是公開傳播不了上百年的。
太極拳祖師王宗岳明明說:「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就是說太極拳不要用一絲力量去對抗像一隻小鳥、一隻蒼蠅的力量;你卻告訴別人太極拳要用掤勁掤住敵人,要用柔靭勁對抗敵人,你有你的一番道理,但是歷史是會檢驗的,歷史會問:「你這掤住敵人的柔靭勁,和外家拳剛柔並濟的用勁,看起來不是近似的嗎?你這是太極拳嗎?」沒錯啊!你武功高強,也頗為厲害,但你是太極拳嗎?
太極拳既是內家拳,和其他拳種的技術一定是有很大差別的,如果和其他拳種的技術沒有很大的差別,那太極拳就沒有價值了;太極拳既是最優異的拳種,一定是有大步超越一般拳種的威力,如果沒有大步超越其他拳重的威力,太極拳同樣也沒有價值了。
練了錯誤的太極拳,除了拳架不同之外,就無法感受到太極拳的技術、威力,和其他拳種的明顯差別。所以很多練錯太極拳的人,最後就會有一個可怕的心得:「練太極拳要先練外家拳,練太極拳要先練其他拳!練太極拳要先練槍!」最後,他們照著自己先練其他拳法的道理,練得很強很強,但練成之後卻再也不是太極拳了。
所以說啊,練太極拳不滿足,又再練一大堆拳法來補強的人,大致是練到了錯誤的太極拳。如果練的是太極拳祖師王宗岳的太極拳,那一起手就是不用力,大鬆大柔,一發人也是大鬆大柔,一敷敵勁全失,一觸敵人即跌,像這樣學起來不費力,又輕鬆又有效率,又與眾不同的應敵技術和威力,是不可能藉著其他拳種來練習的,學成之後,也根本不可能想要學別的武術的。

垂廉捲落燈花影


清.吳殳於《手臂錄》中說:「劍術真傳不易傳,直行直用是幽元;若唯砍斫如刀法,笑殺漁陽老劍仙。」
劍被喻為「囊中三尺練」,自古英雄多愛劍,但真正識得劍法者不多,能夠練成神明者,更是少之又少,吳殳所講的有關於劍的用法,也只是 :「直行直用。」的劍招而已,仍然沒有論及最重要的出劍的技術。
世間武者大多從劍招上研究劍法,卻很少從出劍的技術上研究劍法,所以很多人都會整個套路的劍招,對於如何藉著出劍技術,讓劍招發出最大的威力和效益, 則並不重視。
吳殳說:「若唯砍斫如刀法,笑殺漁陽老劍仙。」其實劍除了因為是雙面刃,與刀的單刃不同,在用劍時不可以貼身靠體,不可以盤頭攔腰,以免誤傷自己之外,劍仍然有「劈砍」的技術,並且和刀法的「砍斫」完全一樣。
如果吳殳說的話,是指劍法和刀法的運用,兩者最大的不同處,在於劍較偏重直行直用,刀較偏重砍斫,那麼我們可以勉強認同這樣的說法。如果吳殳說的話,是指劍法沒有砍斫,或刀法的砍斫和劍法有所不同,那麼我便要說吳殳 確實不懂刀劍的「砍斫」之法了。
就如同我看到當前很多武者持刀劍,用力砍斫時,就和剁豬肉一樣,死命地往下剁下去,問題是剁豬肉時,底下有砧板可以阻擋,而你持刀劍猛力砍斫時,卻沒有砧板可以承受。所以當敵人沒有去格擋你的刀劍時,你的刀尖、劍尖 會因為用力十分凶猛,便要不自主地往下墜下一兩公分,甚至下墜到足以讓敵人趁隙刺死你的地步。
所以說「砍斫」絕不是「剁」,刀劍一「剁」就完了。刀劍中的砍斫一定要砍中帶刺,唯有砍中帶刺的砍斫才是內家刀劍的真砍斫,也才是中國刀劍真正的砍斫。而在正確砍斫的技術和用法上,刀和劍是完全相同,毫無差別的。
刀劍的砍斫是「捲尺式」的,不是剁的,本門所謂:「垂簾捲落燈花影」所描述的就是拳和劍的砍斫技術,這樣的技術可以完全避免橫力,可以完全避免刀劍下劈時的失重下墜 ,連絲毫的下墜也不會發生;學會捲落的技術,是走進內家拳劍世界的基礎第一步,不明捲落的砍斫的技術,在刀劍的運用上便會產生很大的漏洞,自己的拳法和刀劍 技術也永遠無法圓全。

從往覆須有折疊論平行疊臂


太極拳的「往覆須有折疊」是武禹襄說的,而太極拳的「平行疊臂」是宗岳門首倡的。
孫中山先生曾提出「行易知難」的理論,說明世間有很多事情做出來是很容易的,但要了解他的原理卻很困難。多年前宗岳門在「鬆柔制剛」的太極拳中,雖然已經能夠了解王宗岳太極拳「大鬆大柔制剛」技術的可行性,但是卻一直無法用物理力學的科學方法說明「大鬆大柔制剛」的真正原理。
兩種力量相接觸,主張鬆柔的一方,倒底是使用什麼樣的物理力學原理,讓繼續施力的一方受制,「鬆柔制剛」的整個物理力學運用完整過程,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
像這樣的物理力學問題,曾經非常長久的困擾著宗岳門的教學。並不是宗岳門不懂得運用「鬆柔制剛」的技術,而是宗岳門早年所使用的「鬆柔制剛」技術是用傳統心法功法,經過長時間鍛練而得,在練成之後,連自己也根本不能明白自己的技術內含的學理。
早年使用傳統心法功法所練出來的「鬆柔制剛」技術,從外形上確實與武禹襄「往覆須有折疊」的心法是不謀而合的,也能夠藉著種種「折疊」的形態,達成「敷蓋對吞」的戰技。
但是「折疊」兩字,仍然是一種在在形態的敘述,並沒有清楚地將太極拳的「鬆柔制剛」技術理論化成為一個物理學可以反覆操作的精確「公式」,這對於教學承傳來說,是一個可怕的盲點,因為學員就算在外形上作出和你幾乎一模一樣的「折疊」形態,仍然無法「以柔克剛」,仍然處處為人所制。
宗岳門深確明白,如果不能夠藉著自己所能運用的技術,分析出「鬆柔制剛」的物理原理,後世子孫,不但不能夠簡單精確地練出太極拳,時間久了之後,更不會有人再相信太極拳能夠「以柔克剛」。
其實不相信太極拳能夠「以柔克剛」的人,在武術界早已多如過江之鯽,可說是滿山滿谷了。太極拳界把太極祖師王宗岳《太極拳論》中「無力打有力」的觀念,視為中國前賢吹牛發顛的人早已不在少數,另立祖師的也大有人在;而宗岳門所發表的「大鬆大柔無掤勁」,也引來極大的人身攻擊。至於宗岳門演示的「大鬆大柔纏摔」,更被許多從沒有見過內家武學摔技的傳統武術及某些太極門派人士污名化為日本合氣道,而他們本身卻又對日本合氣道之父植芝盛平崇拜得不得了,簡直令人啼笑皆非。所以說,擔心後代子孫不再相信太極拳能夠「以柔克剛」,其實根本是多餘的,這個時代「以柔克剛」早已是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因此用物理學的科學原理,詮釋出整個「鬆柔制剛」的原理,已經不是太極拳承傳的問題,而是成為主張「鬆柔制剛」的太極拳家,個人人身和聲譽尊嚴的保衛戰了。
王宗岳太極拳中的「十三勢技術」,如果正確地運用,就會自然形成武禹襄「往覆須有折疊」的應敵技術,這個技術中的「折疊法」就是「以柔克剛」的基本原理,明白這個原理,就根本不會再懷疑「以柔克剛」的可能性。
首先講到「疊」這個字,就是太極拳十三勢「疊力」的技術。我們把太極拳的手臂視作槍,當敵人的手臂和我的手臂沾粘的一剎那間,我的手臂迅速「轉折」和敵人的來力,採取「逆向相對相疊」,或採取「順向相對相疊」,讓雙方的手臂和力量成平行相疊的狀態,這就是太極拳「疊力」的技術,也就是武禹襄說的「往覆須有折疊」,也就是宗岳門說的「平行疊臂」技術。
在兩力相對相疊的情況下,施力的一方由於慣性作用無法改變方向,而大鬆大柔不施力的一方,則可以輕易利用「捲落法」或「纏法」改變方向,向施力的一方進行側向壓制,這就是武禹襄四字祕訣中的「蓋」,或者完全順向將對方力量合力導向他原本行進的方向,甚至趁勢入身攻擊他的身體,這就是武禹襄四字祕訣中的「呑」。
「平行疊臂」的技術,其實就是太極拳能夠「以柔克剛」的技術,宗岳門將這個技術寫成了以下敷鎖公式,當然在這個公式之前,宗岳門保留了一個「命意源頭在腰隙」的技術,讓有緣的人自己去參悟。
      宗岳門敷鎖六訣 (金山敷鎖公式)
1.挨點入軸(手入、身入。挨何處,何處入;推向何處,入何處)
2.走弧後退(順步走下弧,拗步走上弧,鬆沉結構好,肩平進)
3.平行疊臂(取平行對來力,令敵我兩臂平行相疊,此是祕中祕)
4.貼竿深入(挨龍捲尺直入,或纏手纏入,切不可跳空)
5.以尖制根(我之槍尖制彼之槍根則勝,可垂肘不必平行疊臂)
6.走弧發人(走弧發人,則身定而無前衝之力)
 
就物理學上說,兩隻槍平行相疊時,因為兩槍都是長線形態,其中一隻槍可以完全不向對方施力,只要移動位置,用本身線形的任何一點,對著對方線形的任何一點形成些微阻礙,就可以讓對方改變方向,明白這個原理就可以明白「以柔克剛」技術的物理原理了。
這個物理原理非常簡單,只要稍微了解物理力學原理的人,應該很容易了解。我們公布這個公式,是為了證明王宗岳太極拳理論和武禹襄太極拳理論的科學性,更可以證明王宗岳「大鬆大柔制剛」的太極拳,是真正科學的太極拳;更向發明太極拳的王宗岳祖師致上最高的敬意。

太極拳意與氣合的第二層境界


當太極拳超越內三合的第一層境界「心與意合」,堂堂進入太極拳第二層境界「意與氣合」的境界時,太極武者們,便會進入一個如夢如幻般的不用力世界,也就是氣的世界。
這個氣的世界,就是身心完全放鬆,完全不用力,連意念也鬆至虛空,卻擁有強大先天之氣的世界;很幸運地,宗岳門同修團員,經過了一個月的團訓,幾乎百分之百都感受到了,也練成了最初級的「意與氣合」境界,並且了初步解了「意與氣合」使用於戰鬥的概念。
這是很多人練了一輩子,都無法練到,甚至根本無法體會到的境界。能夠練到這個境界,讓團員們倍感興奮,團員們終於知道太極拳為什麼大鬆大柔卻能用於戰鬥的原因,也知道太極拳為什麼不可以用絲毫力量,也不可以用絲毫「掤勁」的原因。
進入「意與氣合」的境界,就會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內勁了,也會知道內勁的用法了。更終於知道內勁就是內勁,更沒有外門許多名稱;像「掤勁、捋勁、擠勁、按勁、採勁.........」這些從局部外形而得的勁,都是瞎子摸象所摸出來的,事實上根本不是就不是真正的內勁。
本來團員是不必這麼快就練入「意與氣合」境界的,團員應該在「心與意合」基礎上多下點工夫,讓學員們的「初址」,也就是「基礎」穩固;但是又怕學員們會誤以為第一層「心與意合」境界,就是太極拳的全部境界;只好讓學員們,在樁法和捲落法成功,以及對太極拳摔、打、擒、化、踢戰技有初步認識之後,立刻進入這層「意與氣合」的氣的境界,讓學員們也能夠感受一下,真正太極拳是什麼個樣子,好讓學員們「聞香」一下,知道太極拳真有這等「氣」的工夫。
由於後代子孫的不肖,中國歷代前賢,無論是文韜武略,都經常飽受數典忘祖的子孫屈辱。像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老子,就被他的中華不肖子孫罵得一文不值,硬被說成虛無消極,預設虛構。幸好本人投入了十年的歲月,將《老子道德經》重新翻譯並且公佈出來,現在兩岸哲學界,才沒有一個學術界渾人,敢再罵老子一句壞話了。
王宗岳大鬆大柔「無力打有力,手慢勝手快,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四兩拔千斤,耄耋禦眾之形。」的太極拳,早就被一些門派,說得一文不值,成為欺人之言,而王宗岳祖師也彷彿成為說大話的騙子。
像這樣曲辱前賢的歪風如果不去除,將來太極拳失去了王宗岳祖師的原本精神,加入了外家拳和外國拳,變成和外家拳、外國拳差不多,甚至無法超越外家拳、外國拳而獨存。當這一天到來,太極拳絕對會整個滅亡,而中國人再也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太極拳了,外國人也會認為中國傳說中的鬆柔太極拳,不過是花法騙術罷了。
這樣牽涉民族尊嚴的大事,我們習武的人,如果幸運地獲得上天垂愛而懂得其中的奧祕,便不得不尋找最好的方式傳授給有緣的人。因此宗岳門趁這次同修團的成立,要以一年的時間,將所有中國武學的祕密心法和功法,全部傳給團員們,讓他們能夠繼續往更神明的境界追求,也讓他們有機會為中國武學的承傳,盡一己之力,成為人師。
我們很快速地,以五六次的上課時間,讓學員從太極拳第一層「心與意合」境界,進入第二層「意與氣合」境界,就是要讓團員們快速擺脫過去外門的太極拳概念,昇華進入真正的王宗岳太極拳世界。讓他們能夠從認識到了解,從了解到圓證,從圓證到應用,一步一步地把王宗岳太極拳從自身發揮出來,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再也不用那麼辛苦地告訴別人什麼才是太極拳,誰才是太極拳的真正祖師了!而那個時候也不會再有人懷疑太極拳,也不會有人再懷疑發明太極拳的王宗岳祖師了!

王宗岳太極拳的環纏手


「環」和「圈」的技術,是中國武術最重要的技術之一,無論是心意拳或太極拳或八卦掌等內家拳,以及其他種種拳術,都不斷地提 到「環」和「圈」的圓形戰技。但是當前各家的「環、圈」定義都是極為鬆散的,極為不精確的。當前武術界對於「環、圈」並沒有想像中重視,大凡一般武者提到的「環、圈」,大多只是「手上繞個圈」或「身手腿繞個圈」這樣簡單的論述而已,其中的方位及細節,則很少人加以重視。
王宗岳太極拳《十三勢》採挒肘靠,所走的方位就是「環、圈」的基本方位;所以相對於其他武術及其他太極拳,王宗岳太極拳對於「環、圈」的定義是極為嚴格的,其運作模式和方位,可以說連一分一毫也不能偏差。所謂運作模式,是指王宗岳太極拳的採列肘靠的運作模式,必須入環才能發揮最高戰技;所謂運作方位,是指王宗岳太極拳的採列肘靠是以斜角為軌道。
宗岳門為了區別王宗岳太極拳《十三勢》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所形成的圓形戰技,和其他各種圓形戰技作出明確劃分,以便於清楚顯示王宗岳太極拳的拳法特色及優點,把凡於合於《十三勢》的圓形戰技稱定義為「環」,而把其他不合於《十三勢》的圓形功法定義為「圈」。從此在宗岳門「環」和「圈」有了絕對的分別,「環」用於戰鬥,而「圈」只用於練功;所以「環」和「圈」的劃分,是從宗岳門開始才有的。
在宗岳門武學中,「環」和「圈」是不能搞混的,「環」是合於十三勢的,「環」有一定的方位,有一定的角度,有一定的身手步法,有一定的用法;而「圈」則是鬆散的範指「環」以外的描圈動作。「環」如果不和「圈」劃分開來,絕對會破壞太極拳方位戰技的,這是宗岳門為什麼要嚴格劃分「環」和「圈」的原因。
現在很多武者,練習圓形戰技時,進步速度很慢的原因,就是沒有確實分清楚「環」和「圈」的差別,甚至完全把「環」和「圈」和稀泥混在在一起,所以無法發現王宗岳太極拳最重要的「十三勢軌道」。所謂「十三勢軌道」就是完全合於王宗岳太極拳所規定的方位軌道,這方位軌道就是「太極拳軌」,「太極拳軌」是人體戰鬥工學的極大發現,王宗岳祖師發現了人體戰鬥工學的簡單「拳軌」,只要順著這個「拳軌」運作,就能夠拳打、挒打、肘擊、靠打,就能夠摔打擒化踢,全部一體成型,就再也不會打出散漫無章的拳法了。
也就是說,當別人練盡天下百家手法之時,你學王宗岳太極拳,只要明白「太極拳軌」,也就是明白「環」就可以了,不必花費一大堆時間去研究記憶每一招的動作,因為只要記得「環」的動作,就可以發展出所有傳統武術各門各派的各種動作,既簡單又有效率,又不會出錯。
學過很多勢架的人,會發現一個困難,那就是長長的拳架一段時間沒打了,就會忘了。有時候是順序記不起來,有時候根本就不記得往那邊打了,甚至有些時候不到幾年,根本就全忘光了。
如果拳架忘光了,能有什麼東西練在體內,既簡單又永遠不會忘記,而且在要用時,能自動用出來的,簡單說就只有「環」而已。因為「環」非常簡單,就只有「正環」和「反環」兩種而已,根本不須要記一大堆招式。
從「環」裡可以發展出「環纏手」,為什麼說是「環纏手」而不直接說是「纏手」,因為王宗岳太極拳只有使用方位明確合於「環位」的「環纏手」,而不使用一般武術不合於「環位」而合於圓圈的「圈纏手」。
所以同樣是「纏手」,王宗岳太極拳和其他太極拳是有差別的,其差別就在王宗岳太極拳由於極重方位的關係,只有使用「環纏手」作戰,而絕不使用「圈纏手」作戰。
「環纏手」雖然只有「正環纏」和「反環纏」,也就是「正纏」和「反纏」的技術,「環纏手」卻完全能夠使用掌拳打擊、挒擊、肘擊、靠擊,可以使用於「敷蓋對吞」的戰技,也可以使用於「摔打擒化踢」的整體作戰,所以「環纏手」所發展出來的戰技,是涵蓋所有傳統武術的打擊技術,而且是更加精緻化的。
宗岳門根據王宗岳太極拳《十三勢》的方位原理,首先將「環位」確定化,讓「環」不再是一個不可捉摸的東西。宗岳門以獨門的「捲落法」,操作「環」的「纏法」,再發展出確定形態的「正環纏」和「反環纏」,並且以五種「纏法原型」將整個纏手的模式定位下來,讓「環纏」的技術,發展成為可知、可練、可成的技術。
宗岳門的「環纏」技術,其精緻度可比擬高爾夫球的揮桿動作。一個外表看似簡單的高爾夫球揮桿動作,所包含高超的技術可以造就出一個高爾夫名將;而一個王宗岳太極拳所發展出來的纏手,包含著太極拳的拳打、挒打、肘擊、靠打,摔打擒化踢等種種戰技,如果練習者能夠仔細去分析其中的道理,體會每一個細節的用法,並且確實把每一個局部動作及整體動作鍛鍊出來,絕對可以發現王宗岳太極拳,之所以是階級神明的太極拳的原因。
而有心於太極拳格鬥技術的武者,更要特別注意環纏法中關於拳打、挒打、肘擊、靠打的基本原理,也要注意整體作如狂風捲落葉的運作模式,鍛鍊出如強大的打擊威力。

宗岳門反身大纏


每一個流派都有自己獨特的練功方法,如果沒有,就很難稱為流派,宗岳門在道場所授的流派代表性纏法 「反身大纏」,過去家師吳錦園先生稱之為: 「反身法、反背法、反身纏。」由於它的動作是所有纏法中最大的,所以我加一個「大」字,稱之為 「反身大纏」。
「反身大纏」 是一個極為精密的內家缷化基本功法,先師沒有說明此功法源於何處,所以只能猜測其源頭可能是八卦掌董海川祖師,因為這個纏法的起始動作,是一個「程派高氏八卦掌揉身連環掌」龍形「滾鑽爭裹」的「裡缷法」。
「缷法 」是程高八卦的專有名詞,意思是把別人的「招式」或「力量」,像從身上缷下披風或甲冑一般,鬆柔毫不用力,無聲無息地從我身上滑開;「裡缷法 」是向兩手中間缷,「外(表)缷法」是向兩手外表缷。
由於 「反身大纏」以「缷法」為本,所以必源於八卦掌無疑,但也不敢確定其源頭是那否為董海川祖師,因為全中國旁支各家八卦掌,都完全沒有類似這個功法的記載,所以 從「八卦掌」祖師董海川,到「程派八卦掌」宗師程廷華、到「程派高氏八卦掌揉身連環掌」宗師高義盛,或家師爺吳輝山,家師吳錦園等多位先生,極可能在一代或數代之間歸納出這個功法而傳下來。
「反身大纏」這個功法非常重要,能通用於內家的八卦掌、太極拳、形易拳的貼身技擊,家師講解八卦掌和太極拳時曾說: 「不會反背法, 八卦掌和太極拳很難知道怎麼用!」而我唸師範學校時,暑假住在家師安排的居所日夜練功,家師早晚親自餵勁讓我缷化,家師對我操練 的時間最多最久,細部動作解釋得最精細的,也非這個「反身大纏」功法莫屬,所以我才會對這個功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雖然「反身大纏」這個功法只有一個簡單的動作,卻幾乎把內家最重要的各種技擊觀念全都藏在裡面, 所以初學者只要學好「反身大纏」,對內家的技擊概念就會有很清楚認識,是非常有效率的初學入門功法。
譬如太極拳裡的 「挫掀技術、分掌技術、聽勁移身技術、引落合出技術、連環技術,轉向奪位技術,翻筋奪位技術,轉胯技術,鼓盪技術 ,浮沉技術,吞吐技術.........」以及八卦掌常提到的 「滾鑽爭裹技術,缷化技術,順勁技術,龍形、猴相、虎坐、鷹翻技術,轉胯蹋腰技術,蛇纏技術,大小纏法.......」以及槍家吳殳講的 「見肉分槍技術,貼竿深入技術」等等,全部都被一個 「反身大纏」包涵在裡面了,只要學完「反身大纏」,對內家技擊概念會非常清楚。
「反身大纏」 的技術,最重要的是能夠以精確的內家技擊概念,完全不用力地缷化掉正面和側面的來力,更進一步把這個力量順勢引到一百八十度的背後,以利於我們開展更多變、更多樣的 「雙面交替」反擊技術,也就是內家「搬」的反擊技術。
一般用技,偏左的來力,我們就會缷或格到左邊;偏右的來力,我們就會缷或格到右邊。但是這樣的缷力、格力方式,在技擊時有很大的不足。
譬如別人用右手,從你左邊伸來要往你右邊扣 鎖你的脖子要快速把你摔倒,此時你的右手正好在上,左手來不及應變,此時如果不能夠順勢用右手將對方的來力從你的左邊缷往右邊,那就解不開別人的扣頸技術,更無法反擊;而 「反身大纏」就是針對類似這種問題而設的,不但可用於類似的防守,「反身大纏」還可以用在很多內家「搬」的「雙面交替」鼓盪攻擊技術上。
「反身大纏」 的技術特色,是它的動作完全符合內家自古以來,所有的技擊理論,從頭到尾每一個動作都完全符合內家的主張,所以練成之後,手法、身法、步法,一動一靜,自然會和內家技擊的要求完全 同一個調子, 所以日後不必長時間在拳架上改來改去,也不必像很多人那樣,整天都在猜想內家的戰技倒底是怎麼用。
不好的武術大多技法混沌不明,武者學習之後,必須花很長時間,用身體去鍛鍊,不斷努力,才能提煉出這種武術的精義,讓自變強,這是「以身練拳」的練法,是透過身體鍛鍊,才讓拳法的精義顯現出來。
好的武術是技法清晰明確,武者學習之後,只要照著清晰明確的技術去練習,身體自然能夠獲得拳法的精義,讓自己變強,這是「以拳練身」的練法,是透過拳法的明晰技術,讓身體自然顯現拳法的精義。
「反身大纏」拿來用作內家武術的奠基功法,可以讓初學者養成極靈活精妙的內家技擊身形,達到「以拳練身」而非「以身練拳」 的目的。
日前我師門有位師兄,備妥拜師大禮來我道場,要求我為他代師授藝,以求更深入探索先師所授八卦掌和太極拳理論精義,我將家師所授 「反身大纏」的功法、心法更深入地詳細傳授給他,他大為驚訝,直乎: 「難怪天津的前輩們,談到師爺吳輝山時,豎起姆指直說他是不得了的人物,原來師傳的 八卦掌裡,竟然還有這麼獨門的技術!」
「反身大纏」 是從一個程派高氏吳錦園先生派下弟子,再熟悉不過的八卦掌龍形「滾鑽爭裹」的裡缷法開始,然後一百八十度大反身,完成整個引落合出的動作。「反身大纏」 能夠將敵人從我面前或側面的來勁,忽然毫不用力,並且無聲無息地用纏法,將敵勁缷到一百八十度的背後去,並且順勢將敵人發出;由於這個「雙面交替」用「搬」引敵勁的動作 ,由於有一百八十度大反身、大反背,才稱為 「反身法、反背法」。
當 「反身大纏」練到精確熟練之後,所練出的漂亮動作,會自動隱藏在內家太極拳和八卦掌的每一個應用招式裡面,成為所有摔打拿踢技擊,甚至摔角搶把、太極推手、八卦缷法的內在主控技術,這個 「反身大纏」對家師所傳八卦和太極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家師過世後,這個功法的操作技術, 己逐漸被同門遺忘,由於有些同門不知道有這個功法,有些同門練了卻不知道這個功法的重要性,加上操作心法不完整,無法掌握練習重點,久練也索然無味,三十多年前到今天,功法隨歲月流逝,師門內至今已沒有 其他人在練了。
由於師門內外種種講拳因緣一直不成熟,我數十年來 從沒有機會對師門內外公開講述 「反身大纏」的奧義,一直到近年開始授徒,才在道場上將整個功法重新整理後傳授,而這個宗岳門重新整理 的 「反身大纏」技法,也成為宗岳門的代表性技法而用於太極拳教學,日後如果發現有其他門派,使用類似技法進行教學,其武術也必然是出自於宗岳門的點撥而來。
武術是一種技擊之「術」,所以中國傳統內家柔術流派,一定各自有不讓外人知道的獨特的訓練運用之「術」,內家流派中,如果沒有柔術訓練運用之「術」,而只講論用心、用神、用意、用氣的內家,必然只是空談的內家而已。
所以,我現在將這個功法的要點,以右側進攻方式的整個動作,詳細記錄在這裡,讓喜愛傳統內家柔術的同好研究 學習,也讓學習國內外剛柔式武術者,對中國傳統內家柔術技術訓練,與世界所有武術都完全不同的獨特與奧妙,有更清楚的了解認識:
學生一肩半或兩肩寬馬步站立,初學者或初學之年老者足部筋絡不固,步法以一肩半為最佳,甚至步法可小一點。剛開始訓練不可操作過久,因為技術稍不正確,腿部關節會承受到 錯誤的重力,等到技法完全正確,身手步才能夠完全鬆透無力,訓練時間才可加長。
餵勁者站立於學生右方餵勁,以雙抱掌掌根輕輕粘貼於學生右大手臂,右腳向學生前方中軸進一步,順勢以雙掌銼法,向前並向下銼壓學生大手臂,逼其轉臂後退,以增強其手上「滾鑽爭裹」 ,以及遇力移重心後退下沉的第一時間反應習慣和能力。
學生受力後,全身大鬆大柔,向西轉胯轉身,下沉,斜身移重心到左腳,面向西,手臂作出 「滾鑽爭裹」以缷去餵勁者來力。
「滾」學生滾動手臂以翻筋轉骨 ,一來造成餵勁者沾點在手臂上位移,繼而沾點向西位移,再來沾點向下位移,等三種沾點位移狀況,如此敵力不易受在我身;二來翻筋轉骨能形成暗勁;學成後可以大鬆大柔啟動聽勁線,成為搶手、接刀、受格的第一個動作。
「鑽」 學生手臂由上向下往西方地面鑽,也可以中指為中心旋轉,鑽時向地面斜刺,不可橫拉,斜刺才是鑽,橫拉不是鑽;學成後敵力向我手臂壓來時,能夠不必思考就順勢作出 完全不用力的挫掀動作。
「爭」移重心至左腳,身體向西轉時,手肘順勢向西方撐開,形成身肘爭力,謂之「爭」,手臂與身體夾角成九十度,保持環位,不可開肩;學成後肘能習慣保持向外垂墜之形, 極利於出拳或發勁。
「裹」此時胸形空涵為裹形,須全身放鬆。
「滾鑽爭裹」 身體移重心向西轉之後,要形成兩肩傾斜的斜肩,兩肩要如門栓拉動,讓左肩變短右肩變長;另外要垂肘令肩肘排列成向下一直線,肩摸上去要如溜滑梯,手臂手肘微曲不許用力,手掌滾動朝西 向下鑽時,全身放鬆轉到左肩朝東,右肩朝西,整隻手臂要完全放鬆 ,大鬆大柔,如微風中可飄之柳,不能帶有絲毫力量,這是內家「以無力缷力」之技。
此時重心要完全移至左腳,這是重點,否則後續動作無法轉胯落胯,並且會讓身體重量錯誤地壓在左腳關節上,造成酸痛;右後腳膝關節標準技術是微曲中帶直,但不可用力撐 地;右後腳膝關節亦可修正成微曲折,這樣初學者後腳比較不會帶撐地拙力。腰為「龍腰三折」,身體形態如曲線彎月,是流線形,此身法謂之 「龍形」。
「龍形」為接敵第一義,日後技擊時所有接手、推手、踢打拿摔都以「龍形」為內在第一技法,此處不精各種招式都無法統整身手步,一接手就可能被貼身敷鎖壓制,招式再多也沒有用。
此時動作要暫停以備檢查正確度,日後可在此處變招,如施展回身靠,反制搬攔,或過腰摔。
餵勁者繼續餵勁,學生沾粘不脫,接著轉腰胯及轉頭右盼,但右肩不能有絲毫震動或移位,更不能向前回衝,此形可練習轉腰轉胯時,能同時左顧右盼的技擊習慣,因為這個身形像猴子 左顧右盼,所以此形稱為 「猴相」。
「猴相」轉腰胯時,右胯不能向前或向上挺出,右胯必須向下微折凹陷,而有下落之形謂之「落胯」,右膝外掰上頂,右腳扭步起踵,此為董海川祖師所云: 「扭步掰膝。」重心要絕對保持在後腳,不可前移,以免力量回衝。
此時動作要暫停以備檢查正確度,日後可在此處變招,如施展太極玉女穿梭,或回身打虎。
餵勁者拉起右前腳,右前腳直接再跨步到學生南方中軸部位,餵勁者順勢彎曲整隻右手臂,用右手臂反扣學生脖子,試圖跨步扣頸翻倒學生。
學生接著「拉手貼耳」,將右手臂以上翻肘式,拉至右臉側貼在耳畔,此為太極「落空」,手不可觸及前臉部位,要讓耳朵位置在大小手臂中間,手掌在右腋,掌朝東上扣腕。 手上拉時,要記得先進入環位,形成三角形陷阱才能上拉,否則遇到敷鎖高手會在此處被制住手臂,對日後戰技有很大妨礙。
「拉手貼耳」肘一定要連續朝上移動,千萬不可朝右側移動,此為 「掌肘兩朝天」。「掌肘兩朝天」是此式引進落空的動作要點,如果錯誤,身法步法再好也沒用,將來技擊接手,向右轉身時手部動作會一直頂抗對方來力,根本不能應用,要特別注意拉手貼耳時,肘和頭 的中心越要盡量貼近,頭肘距離越近者功力會越高,也才能練出高階的不動手缷化技巧,這是上翻肘式的見肉分槍動作,所以肘和頭越貼近者,見肉分槍能力會越強 ,越合於內家法則。
此時動作要暫停以備檢查正確度,日後可在此處變招,如施展太極旋肘回纏或其他纏法。
繼續為 「虎坐」,首先將右胯下坐到後面,像坐在後面的凳子上,此為 「坐胯」,再向下「塌腰」,讓重心向後坐,胸要寬舒可涵物,頭部微向上虛領頂勁,此為董海川祖師所云: 「空胸拔頂下塌腰」。
「坐胯」到「塌腰」是一個連續動作,「坐胯」、「塌腰 」之後,左肩才能順勢向南轉,右肩也才能下沉成斜肩,成為左肩短右肩長,右手臂才能順勢佈出後面動作要求的「三角形陷阱」,所以絕對要「塌腰」。「塌腰 」在內家中,程派高氏是最重視並且不斷使用這個技法的門派,「塌腰」技術就是用在這個類似動作中。
「虎坐」師傳如猛虎蹲踞後退,向後鼓盪,欲反身撲出之形,全身有往後又有往前衝出之意,不可有呆坐不動之像,「虎坐」亦名「虎踞」。
此時動作要暫停以備檢查正確度,日後可在此處變招,如施展八卦開掌,或發勁。
繼前動作落胯塌腰後再轉背,再轉肩反身到背後一百八十度為止,此時右手不可後拉,以免開肩,需順坐胯蹋腰之勢,以小臂中心為軸揉右掌,形成斜肩,左肩短右肩長,肘向下垂全身放鬆,掌呈瓦楞,右掌心朝東, 佈置成三角形陷阱,前述整個動作為 「鷹翻」。「鷹翻」技擊時,有轉身下蹲以備出拳之意,也可施展摔技之圓形下扽法。
從 「龍形」至 「鷹翻」整個過程,身體要一直保持向西傾斜,不可回正成直立,一直要到最後確定落空敵勁的那一剎那,才能把身體回正成直立發勁,一定要傾斜到最後,這樣才能練出太極拳八卦掌所說的 「俯仰」,才不會把柔術式的太極拳和八卦掌,錯練成剛柔術的牌位身形。
「鷹翻」 最後右手臂不可有後拉之意,要進行上段式佈設三角形陷阱的動作,這個佈三角形陷阱的動作和中段佈三角形陷阱的動作完全不同,是「掌隨肘走」的佈法,也就是說肘在落下時不是向後拉,而是肘向前向下畫一個圓弧形,而掌是隨著肘所畫的圓弧形順勢落下,掌絕不能脫離這個肘畫的圓弧形而動作。
「拉手貼耳」後,掌肘朝天扣腕,為倒轉的鷹形,「掌隨肘走」之後,右手臂會翻轉和身體形成和三角板一樣的三角形陷阱,肘會朝南,掌會朝向東方,整隻右手臂會形成像老鷹的頭頸部一般的鷹形, 從「拉手貼耳」倒轉的鷹形,「掌隨肘走」後變成正立的鷹形,整隻鷹翻轉過來,所以稱為「鷹翻」。
「鷹翻」的手臂「鷹形」動作在太極八卦摔打拿踢技擊中的應用極為廣泛,只要是轉身之後的回身摔打拿踢都會用到這個動作,動作為「掌隨肘走」,其形如鷹,手肘外垂,設定為三角形陷阱,這個動作如果練得好,轉向出手的 摔打拿踢各種技擊動作才會正確,所以這地方是練功重點,不能有絲毫錯誤。
「掌隨肘走」所形成的圓形「鷹翻」落肘掌技術,是完全不對抗敵力的全吞式落肘掌技術,和接一半還一半的剛柔式技術不同。所以「鷹翻」是柔身八卦的動作特徵,凡是以這種方式落肘掌的,便知道所學習的必是程派高氏的「柔(揉)身八卦」,不是東城派尹氏「硬八卦」,現在很多練程派高氏八卦的武者,落肘掌時不使用「掌隨肘走」的「鷹翻」技法,所以八卦動作非常剛猛有力,有可能是不懂自家技術,也有可能是誤摻到東城派尹氏「硬八卦」而不自知。
同樣柔術式太極拳中落肘掌技術和「鷹翻」技術無差別,如果不以「鷹翻」之形落肘掌的太極,也必不是柔術式太極,而是剛柔術太極,明白其中奧妙的人,看外表動作就能夠分出柔術式太極和剛柔式太極的差別,因為「鷹翻」這個動作,和剛柔術的動作差異非常明顯。
此時動作要暫停以備檢查正確度,日後可在此處變招,如施展八卦圓形扽法,或蓋掌。
接著手臂從「鷹形」改行「捲落法」,從沾點逐漸以「捲落法」朝餵勁者手臂向前捲壓,最後輕敷於餵勁者右腕部,左掌輕敷於餵勁者右肘部, 敷鎖不必嚴挑位置,也不可換位置,沾到那裡就要敷那裡,所以上述位置僅供參考。
再以鼓盪方式發勁,後腳湧泉以意念動身體,絕不可蹬後腳,然後輕輕移身向東,肘朝外垂墜不可內縮,再輕輕伸出小手臂像掛書 法或水墨畫動作一般輕巧無力,以鼓盪式將餵勁者發出。這是董海川祖師說的: 「沉肩墜肘伸前掌」,也是內家 「打人如掛畫」;內家以 「墜肘伸掌」之技,鬆柔無力即可將人發出,是最容易學習的柔術式發勁法,其技法和剛柔術發勁不同。
完成時, 腳部動作前腳起踵、頂膝、坐胯、尾闆中正,以保持全身攻勢平穩,如不能起踵、頂膝、坐胯,就不能平穩出手,在移動時身體會微微站起來,內勁會向下而不會向前, 如此會破壞向向發勁的威力。
能「起踵、頂膝、坐胯、尾闆中正」全身之勁 就不會落於各足部各關節,身體亦不會向上或前衝出敗形,最後墜肘後雙手向前輕輕伸出,完成整個 「反身大纏」功法動作。
「龍形」為太極之 「引」; 「猴相」到「拉手貼耳」,為太極之 「落」; 「虎坐、鷹翻」為太極之 「合」, 墜肘伸掌「發勁」為太極之 「出」,所以此功法與太極拳全部學理相合,是內家互通技法。
從 「龍形」至 「鷹翻」,肩和手上沾點及重心,必須一直向後,不能向前回衝,重心全保持在後腳,不可稍有前移,這樣才能讓敵勁一直往後跑,不會在將勁帶到後面另一側時,頂抗到敵勁 ,也不會絲毫改變敵勁的動向。
要完全大鬆大柔不用力,不頂不抗,將敵勁從杳邊無聲無息,一直線搬引至前面西邊再帶到後面西邊,完全落空後才反擊。
整個「反身大纏」過程中,只要稍微輕輕頂抗到敵勁,即使再輕的頂抗,動作就完全不合格,要重新檢查過程錯在那裡,當下修正 ;練習結果只有一百分和零分,也就是滿分和不及格,沒有中間的成績,錯一點點都完全不能用。
「反身大纏」標準動作練成之後,接著要練習向北「滾鑽爭裹」,以及向東定指「滾鑽爭裹」的技術,才能把「反身大纏」練成「小纏」。
整個 「反身大纏」定步式練正確,到能以「大鬆大柔不用力」應用之後,才可以練退步式,這樣身手步的技術才會精緻,應用時才不會老是靠退步,而完全不動用到身手步的自轉。
程派高氏八卦掌學習時講究精通每一個動作的「本缷拆變」,也就是講究「二會二要」的「會本手、能缷力、會拆招、能變打」的階段性學習,也就是「先要學會標準的基本手法,其次要把基本手法練到能夠大鬆大柔缷去來力,還要把基本手法繼續練到能夠用於拆招反制、最後還要把基本手法練到能夠用於摔打拿踢各種技擊變打」。
「反身大纏」的「本缷拆變」各種技擊變化,非常精妙,必須親自學習才能全部明白,本文也只能提供個大概,如果不完全明白並且能夠運用「反身大纏」的「本缷拆變」的奧妙,初學者見到「反身大纏」的動作竟如此簡單無奇,大多數人都會非常輕視這個功法,這也是這個功法之所以會在師門中逐漸流失的原因。
所以學習「反身大纏」必須要有全面了解整個功法變化的心理準備,不要只學會標準的基本動作就以為懂了,要學到能夠「本缷拆變」運用自如,才算真正了解「反身大纏」。
「反身大纏」可以在大鬆大柔,完全不改變來力的狀態下,很自然地將對方的來力自我左邊引落到右邊,也能自我右邊引到左邊,施展內家「兩面交替」的搬式鼓盪技擊技術,這樣不但可以破壞對方的攻擊形,也可以製造出很多可以攻擊的機會,也可以製造出很多攻擊的技巧 。
「反身大纏」只憑一個技法,就能產生這麼多這麼大的作用, 其功效實是很多功法難以比擬的,「反身大纏」的技法靈活有效,也不得不讓我們對中國內家前賢的武術成就產生敬畏之心,並且因此而想見古人技擊之靈活與威力。所以「反身大纏」對於進入內家 柔術式技擊之門會有很大的幫助, 也正因為如此,「反身大纏」才會成為宗岳門柔術式太極拳的代表功法而永遠流傳。

王宗岳太極拳用走粘不用力


太極拳祖師王宗岳先生說:「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王宗岳太極拳在當今百家太極拳中,最特殊、最殊勝之處,就是王宗岳太極拳根本戰技,是根源於「人剛我柔,我順人背」時的「一走一粘」 技術,而不是一般太極拳常說的「用意不用力」。
內家講「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之內三合。內三合之時,此時之「力」已經是以「氣」的無肌肉力「暗勁」形態呈現之「勁」; 「暗勁」是指用者覺得不用力,外表看起來也不用力,這種不形於內外的力量。
內家之「意」與「暗勁之力」本不相衝突,甚至有相輔相成之作用。現在一般太極拳講「用意不用力」之力,乃是就非以「氣」形態呈現的「肌肉力」而言,所以「用意不用力」是指「用意不用肌肉力」 ,而不是指「用意不用暗勁」。
王宗岳太極拳絕不用「意」來對應任何「力」,包含「暗勁之力」與「肌肉之力」這兩種力,王宗岳太極拳都不用「意」來對應。所以王宗岳祖師完全沒有「用意不用力」的說法 ,甚至連王宗岳追隨者武禹襄也沒有「用意不用力」的言論。
很多門派把「用意不用力」這句話附會到王宗岳祖師和武禹襄的拳論上,甚至說成是王宗岳祖師和武禹襄在拳論上講的話,這完全是毫無根據的變造虛構,只要對照二人拳論就可以知道,「用意不用力」這句話,二人拳論中根本沒有。
王宗岳太極拳是用「走粘」的技術來對應各種「力」,而其他太極拳卻幾乎全都是根據「用意不用力」這句話,而主張用「意」來替代「肌肉之力」,或用「意」來對抗「肌肉之力」的。
太極拳中,唯獨王宗岳太極拳不主張用「意」來替代或對抗「肌肉力」,王宗岳太極拳是以「走粘」的技法對抗「肌肉力」, 甚至還以「走粘」的技法來對抗內家高手不形於內外的「暗勁之力」,因此王宗岳太極拳完全不主張「用意不用力」 。
王宗岳太極拳雖用使暗勁的氣化「內勁」,但卻不用「內勁」去頂抗對抗各種力;王宗岳太極拳更不用外家「有力打無力,以力打力」的方式施技,因此不用「掤勁」以及各種勁法,或像外家武術一樣,用「肌力」來對抗「力」, 王宗岳太極拳是用「走粘」的技術來對應各種「力」,所以王宗岳太極拳才能夠以「大鬆大柔」進行技擊。
「用走粘不用力」與「用意不用力」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對「力」的處理方式,這也可以說是王宗岳太極拳和百家太極拳在根本上的重大差異,這個差異, 也讓王宗岳太極拳和百家太極拳,成為兩種完全不同性質的太極拳概念和技法。
所以如果有人問起,王宗岳太極拳和其他太極拳到底有什麼不同,宗岳門便會回答說:「百家太極拳是『用意不用力』的太極拳,而王宗岳太極拳則是『用走粘不用力』的太極拳。」 「用意對力」和「用走粘對力」是百家太極拳和王宗岳太極拳的最大分野。
王宗岳太極拳的「走」就是「引落合」的技術,「粘」就是「出」的技術,「一走一粘」的技術 也就是「引落合出」的技術,也就是王宗岳祖師說的「引進落空合即出」的技術。
王祖師說:「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這是指練王宗岳太極拳,要從「引落合」的「走」,練到「出」的「粘」,一直到練「著熟」,也就是練到各方位的「粘著技法 完全精熟」之後,才能學習「懂勁」,到了「懂勁」之後,對勁的控制技術已經完全了然於心,之後才能繼續加強摔打拿踢的實戰攻防訓練,而達到階級神明的境界。
王 祖師這段話,其實已經非常清楚地,提供了王宗岳太極拳的訓練步驟程序,那就是:
第一步:修習四正方和四斜角及邊線「引落合」的「走」。
第二步:修習四正方和四斜角及邊線「出」的「粘」。
第三步:把四正方和四斜角及邊線的「粘」修練到「粘著技法精熟」之後,進入「懂勁」的境界。
第四步:以「懂勁」的境界,把「一走一粘」 的技法,融入於各種摔打拿踢戰技,再越練越精,就能夠「階級神明」。
宗岳門當前的太極拳訓練,就是完全秉承王祖師這個步驟程序進行的。即使中間偶有提早說明或穿插某些摔打拿踢的技法介紹與練習,但基本上還是完全遵循王宗岳祖師所定的步聚程序進行訓練。
王宗岳祖師說的 「懂勁」是對「勁」的一切問題的徹底了悟。在王宗岳太極拳的學習過程中,「懂勁」是一個極重要的境界,也是王宗岳太極拳學習者必須經過的洗禮 ,「懂勁」之後,未來所有摔打拿踢的技法使用出來,必然都是王宗岳模式的太極拳。
「懂勁」也可說是「太極體」的達成。王宗岳太極拳透過「走法」和「粘法」來練成「太極體」,這種練法,就是一般武術中常說的「練身不練招」 。
「太極體」不是什麼神祕嚇人的東西,「太極體」是練出王宗岳太極拳技擊時,身體反應的基本調子,有了太擊拳技擊的基本調子,無論摔打拿踢怎麼打,都會符合王宗岳祖師拳論所說的太極拳的樣子。
而「太極體」的基本調子,其實就是「走粘」的調子,也就是「引落合出」的作戰調子,而不是「用意不用力」的調子,更不是用「掤勁」或其他各種勁法的調子。
王宗岳太極拳所有的摔打拿踢技擊動作,其實都是「走粘」的「引落合出」模組,師兄們在逐漸達成「太極體」的訓練時,便會發現 王宗岳太極拳所有的摔打拿踢,其實幾乎都是由單個,或兩個以上「走粘」的「引落合出」技法所組成,所以才可以完全不用「勁力」。
譬如一個王宗岳太極拳反背摔的動作,完全是由一個或兩個以上「引落合出」的動作組合所完成,其間並沒有任何用勁或用力或用肩背屁股頂人的動作招式。只是一般不了解「引落合出」技法的人,從外表上看不出其中的奧妙,因而會誤以為這種摔技 ,和其他太極拳或其他武術的摔技沒有什麼不同,一旦了解其中奧妙,便會感覺其差別如天壤。
太極拳 練「走粘」就是「練身、練太極體」,練「拳架、推手、摔打拿踢」就是「練招」。有「體」才能有「用」,練「走粘」而「懂勁」後,練成了「太極體」,才能有 太極拳「拳架、推手、摔打拿踢」的「太極用」,才能體用合一。沒有「太極體」無論用什麼招式手法,無論外表招式手法打得多麼神似,用出來都不是真的王宗岳太極拳。
 由於 「懂勁」是透過「走法」和「粘法」的試煉考驗而得的, 所以學習者內在的戰鬥模式,會因為「走法」和「粘法」,而將身體逐漸調整成完全符合王宗岳太極拳模式,而練成「太極體」。
一個經過「走粘」徹底修習,而「懂勁」的武者,具備了「太極體」,此時他已經得到王宗岳太極拳的個中三昧,他的反應也是王宗岳太極拳模式的。 此時其他武術無論如何炫惑,都會很難很難再吸引到他;即使他再去學習其他武術,也會自然將那種武術改造成王宗岳太極拳式的武術,將它質變而吸收, 把它改造成內在為王宗岳太極拳的武術而使用 。
太極拳祖師王宗岳說的「懂勁」,不僅是「知道勁是什麼」或「懂得用勁」這麼簡單。「懂勁」本是太極拳祖師王宗岳在他的著作中,最先提出的王宗岳太極拳專有名詞,它代表透過王宗岳太極拳「人剛我柔謂之走」的「走法」和「我順人背謂之粘」的「粘法」,練到「粘著技術精熟」之後所獲得的境界。
現在很多太極拳也隨著王宗岳祖師講「懂勁」,但其他太極拳所說的「懂勁」,大多是透過拳架用勁分析、推人的推手、或其他各種武術技法,達成對「勁」的了解和能用。而王宗岳祖師說的「懂勁」,則是專指透過王宗岳太極拳「走粘」之後的「粘著技術精熟」,達成對「勁」的了解和能用。 所以說,王宗岳祖師說的「懂勁」定義及意涵,和其他武術說的「懂勁」定義及意涵,其實是完全不同,而無法對話的。
所以說,依王宗岳祖師:「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的次第原理, 王宗岳太極拳要「懂勁」, 必定要以「走粘」為基礎,絕對不能透過其他技術來「懂勁」。
所以透過拳架的用勁分析,推人的「推手」,所學成的「懂勁」, 是其他太極拳的「懂勁」,絕不是王宗岳祖師的「懂勁」,這種「懂勁」和王宗岳祖師說的「懂勁」是完全不相同,且毫不相干的兩件事情。
王宗岳太極拳以「走粘」作為技擊的基本訓練,而不是以「推手」做為技擊的基本訓練;更不以能夠推到別人身上,或能夠推出別人為目的的「推手」做為基本訓練。
王宗岳太極拳「走粘」至「著熟」之後,是直接進入摔打拿踢技擊訓練的,中間並不需要一個「推手」的訓練過程,因為「走粘」就是為摔打拿踢技擊作準備的,「走粘」就是王宗岳太極拳的技擊基礎。
王宗岳太極拳的「聽勁、懂勁」 到技擊,都必須以「走粘」 為本的訓練才能達成, 絕對不能透過推人的「推手」來達成,這是王宗岳太極拳的特色。
學習「走粘」才能「聽勁、懂勁」,才能進入技擊,這不是宗岳門宗派的盲目信仰,或故做標新立異,而是存在著技術上的重要因素。那就是王宗岳太極拳「引落合出」的正確「走粘」技術中,其手法、身法、步法,都能夠啟動「聽勁」 時極重要的一條「聽勁線」 ,唯有藉著「聽勁線」才能真正「聽勁、懂勁」。
不透過正確「走粘」技術的手法、身法、步法,是無法練出身上這條「聽勁線」,更無法啟動這條「聽勁線」而聽勁的。
武禹襄說:「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鬆開,尤須貫串一氣,不外起、承、轉、合,始而意動,既而勁動,轉接要一線串起。」意思是說,當和敵人接觸時,手一旦粘著到對方的來勁,不可頂抗,要當下鬆透,但要注意「貫串一氣」 ,「貫串一氣」就是在接觸時,要啟動串連各關節的「聽勁線」,各關節才能節節貫串成一條氣線,好讓引落合出的起承轉合化解,完全不離開「聽勁線」的操作;開始接觸時,心神意念一接到敵勁方位訊息而產生 大鬆動作,立即就將這訊息回傳到體內, 瞬間將「意念」的動作,轉換成「聽勁線」內的波浪動作,在一剎那間讓波浪順著「聽勁線」傳導到全身,這叫「勁動」,「勁動」之後全身就能夠在敵勁還沒真正攻來時,瞬間完成對 對應敵勁的身手步「移位重組」,因而能夠完全瓦解隨之而來的敵勁;這條「聽勁線」原本是一節一節,折斷不連貫的,所以在轉接處,要注意每一節都要 將它貫串在一起, 不要折斷,才能夠使用。
一接觸, 敵人的勁力攻來,在還沒有到達我身上,也絲毫還沒有進入我皮毛的時候,其攻擊的方向訊息已經從接觸點反傳回來,形成我們「聽勁線」的波動,這個波動就叫「勁動」,「勁動」像海浪一樣瞬間傳達到全身,而這波動所經之處,就自然而然 順便將手肩身腰胯腳,一節一節向下推動,全身在瞬間自然形成對應敵勁可攻可守的形態,等到敵人的力量真正逐步攻進來之前,事實上我們全身早就瞬間完成「移位重組」,做好「接勁」準備,以逸待勞了,所以引進落空才會讓人覺得快速而毫無阻礙。
武禹襄說的「貫串一氣、一線串起」,事實上就是利用「走粘」的技法,讓「聽勁線」啟動成一條線。武禹襄說的「勁動」就是「聽勁線」將敵人攻擊方向 訊息回傳導,產生全身的波動 ,這個波動會自動擠壓,自動調整手臂方位,自動移動身體方位,自動移動步法方位,帶出對應敵勁的身形步法,完成身體「移位重組」,完全不需要自己用意念去帶出身形步法 。這也就是吳殳所說:「我無所能,因敵成體;如水生波,如火作燄。」 「我無所能」是大鬆大柔完全不對抗敵勁,「因敵」就是依敵勁傳來的方位訊息,「成體」就是身體重新「移位重組」,「如水生波」喻其技術鬆柔如水,「如火作燄」喻其技術迅疾如火。
不用意念去帶動身手步的原因,是因為意念雖快,但用意念去帶動身手步,內心會執著於意念,身心反被意念所困;用意念去操作身手步,反應會變得更遲緩,根本不能應付快速巨力,很少格鬥選手會在競技時一邊打一邊用意念想 著身手步出去的動作應該如何如何,就是這個原因。
外表動作慢吞吞的王宗岳太極拳,為什麼引進落空的效益這麼好,而讓人覺得反應速度這麼鬆這麼快?其實並不是反應快,是因為王宗岳太極拳是用「走粘」的技法,啟動身上的「聽勁線系統 」,當敵人的力量方向一觸及我們手部,訊息回傳來,我們的「聽勁線」便瞬間水水生波、如火作燄產生了「勁動」的波動,這波動透過「聽勁線」將手肩身腰胯逐漸向下推擠成形,身體早就提前「移位重組 」,完成了防守的準備,而敵人接著進來的攻擊勁力,我們只不過是輕鬆地順著他的前進而 「接勁」走化罷了。
「聽勁線」起動時,要全身放鬆,尤其是沾粘部份不能稍有頂抗,如稍有頂抗,敵勁的訊息便無法回傳,且稍有頂抗全身便會占煞,完全無法移身而進行「移位重組 」。
沾粘點要完全鬆透,敵勁訊息才能快速回傳,形成我身體內部「勁動」,如果稍有微力頂抗便無法產生我身部內部「勁動」,這是王宗岳太極拳不用「掤勁」及一切勁法及力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過去太極拳並沒有「聽勁線」的名詞,只有「貫串一氣、一線串起」這些名詞而已。 因此一般人很難從「貫串一氣、一線串起 」這些名詞,了解王宗岳太極拳為什麼能從「走粘」而「懂勁」;宗岳門也因此定下「聽勁線」這個專有名詞,以便於解釋整個「聽勁」技術,好讓世人更了解王宗岳太極拳「聽勁、懂勁」的技法,以及方便承傳這種聽勁技術, 並將其他門派的不同「聽勁、懂勁」的技法區別開來,以免混淆。
「聽勁線」是完全內藏,並且包含在「引落合出」的「走粘」技術之上的,所以不能在任何違反「引落合出」的「走粘」動作上啟動「聽勁線」,否則反而會僵硬地被敵人瞬間打出,完全無法走化。
所以說,在你尚未學習,或無法做出四正方、四斜角及邊線的正確「引落合出」的「走粘」動作之前,寧可無法聽到敵勁,而盲目走化,也不可以試圖啟動「聽勁線」讓自己反而僵硬被打。
所以說,「聽勁」或啟動「聽勁線」,是要在學會「引落合出」的「走粘」技術之後,才能學習,才能用的,絕不能在還沒學習,或做不出四正方、四斜角的「引落合出」的「走粘」技術之前 ,先學「聽勁」或啟動「聽勁線」,否則只有自找麻煩罷了。
王宗岳太極拳為什麼「懂勁」前要先練「引落合出」的「走粘」,而不像其他太極拳先練「聽勁」?道理很簡單,不會「引落合出」的「走粘」,就算在第一時間聽到了,知道了敵人的勁來了, 身體無法「移位重組」,也走不開,化不了,即使走化得了,也沾粘不上,這樣有聽沒有聽,聽到沒有聽到,又有什麼差別?
尤其是「聽勁線」是自己調整成完整一氣,如果不會「引落合出」的「走粘」技術,傳導波動就無法順暢往下傳遞,波動一來,身體無法「移位重組」,反而會在身上某些關節處卡死自己,正好被敵人用來攻擊自己。
所以不會「引落合出」的「走粘」之前,絕對不要去學習「聽勁」,更不要去學習啟動「聽勁線」,最好連想都不要想。
從「聽勁」到「勁動」到「移位重組」到「接勁」到「引落合出」是整個走化的過程;其中「聽勁」所佔的時間極為短促。 很多人以為「聽勁」是在接觸後不停地用意念注意聽,一直到走化完成都在用意念聽勁,這是完全不正確的; 如果整個過程都用意念在聽,並用意念在引導身體移動,那反應會變得非常非常緩慢,對抗慢力還勉強可以,如果對方用高質量的快速巨力,恐怕十之八九都化不掉。
「聽勁」只是在「接勁」前一瞬間的事,瞬間「聽勁」,瞬間完成身體的「移位重組」,才開始「接勁」,這就是整個流程。
「接勁」時,我們是讓對方的力量粘著在我們的「聽勁線」上不要脫開,並且讓對方像搭船一樣,將力量承載在這條「聽勁線」上,這樣對方心裡就會以為拿到勁了,因而繼續進攻, 這樣我們才能忽然落空他;這樣的動作也會產生一種吸力感,有時候對方會感覺到好像被「吸」進來一樣,身體不自主地往前衝。
所以王宗岳祖師才會說要「沾粘連隨」,「接勁」時「沾粘連隨」是讓對方上我們的船,然後我們只要從底下把水忽然放掉,順便把船弄翻就好了。因為船是我們的「聽勁線」,我們隨時可以翻轉,而船下的水是我們的身手步,我們隨時可以用大鬆大柔,把水 忽然放掉。
「聽勁線」又像一塊低下裝有滑輪的滑板,敵人沾粘我們,就好像走路時,一腳踩到我們的滑板上,我們沾粘連隨讓他踩著,不將滑板拿離開,只調整好適合他滑倒的角度,滑輪就會順 對方來力快速滑動,這樣對方就會叉開雙腳而滑倒。
「聽勁線」運用於沾粘連隨、引進落空的道理,就像滑板讓人跌倒的道理一樣,其技法模式也完全相同。
「聽勁線」在承載敵人勁力時,首重接勁之手,調整方位平行疊臂而動,這樣敵人才會像踩到方向剛好能滑動的滑板。先學習走化正方而來的力量,再學習以裹形樁走化斜角來的力量,最後要還要學習以翻形樁 走化斜角來的力量。。
「聽勁線」調整方位時,要特別注意讓「肘」直接先進入敵勁方位,如果肘不直接先進入敵勁方位,「聽勁線」 容易在肘肩處折斷,身體就聽不到勁,勁也無法傳到身體,身步便無法自動調整來對應 敵人,移身換位的速度會慢很多。
「聽勁線」調整方位時,如果「肘」能夠直接先進入敵勁方位,越直接,身體的「移位、位移」也會越快,對應來力的技術也會越高明 。如果「肘」不直接先進入敵勁方位,而在原地接勁,「移位、位移」會永遠慢半拍,身體「移位、位移」如果緩慢,想要練成「動急則急應」,是不可能的事。
在斜角走化時,「肘」要以走粘的擰肘翻掌方式直接進入斜角,不可以不擰不翻而入,肘不直接進入斜角,身體有時候甚至不能「移位、位移」,而會僵在原地,發生頂抗或走化不順暢的毛病。
身體「位 移」是技擊勝負的關鍵,但不能用「意念」去位移,要用「勁動」去位移。用「意念」去位移,身手步會散亂,用「勁動」位移,會節節貫串,才能依序做出正確的「移位重組」。
「肘入斜角」在內家武術技擊中,是極為重要的樁法技術,這是屬於龍形翻形樁的「正力」技術,在內家武術的龍形樁法,「肘」必須進入斜角位置,才能找到「正力」 ,斜角的出拳和走粘都要在「正力」方位。
很多人打龍形的動作,出拳方位完全弄錯了,用到是敗樁的方位,龍形敗樁中沒有「正力」,所以要補上肌肉硬力,才不會破樁,這也是很多武術一直要用肌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對的動作,只好拿肌肉力量來彌補,最後肌肉力量反而成為宣傳的優點。
龍形樁的「正力」在不用力卻能成樁的斜角方位,龍形樁「正力」的尋找,初學者可從虎形樁的「正力」位置,利用不動手轉腰胯而獲得,這個技術叫「龍虎交變」。
「龍虎交變」虎形可變龍形,龍形可變虎形,而「正力」永遠不失。「龍虎交變正力不失」之法,可以看出啟動「聽勁線」引進落空時「肘入斜角」的重要性。也可以從「龍虎交變正力不失」之法,徹底了解太極拳何以能夠在以虎形或龍形制住敵人時,仍然可以移身走步 而不影響壓制效益的原因;這樣對太極拳之所以能夠一邊敷住敵人,一邊移形換步攻守的技術,也會有更深入的了 解。
一般而言,要學會龍守斜角虎守正方,但是要成為一個能夠敗中求勝的高手,必須能夠練到正方、斜角都能用龍虎去守才行,所以在進行斜角引落合出時,要以虎形開始訓練,最後以龍形完成訓練 ,不能只訓練其一。
在訓練引進落空時,兩腳必須以正面馬步站立,要練到無論敵勁是「正方、斜角、邊線」防守,雙腳都不能離地,更不能移步,頂多只能虛腳腳尖點地,才讓腳跟離地;如果腳隨便離地或移步,會練出毫無用處,甚至是錯誤的動作。
在「正方引落合出、斜角引落合出」的技術完成時,要加強上半身腰肩以上的旋轉,達到一引進落空,便能夠雙腳不離地180度反身引落合出而施技 ,這樣才能深入到「邊線引落合出」的技術。如果能夠堅持兩腳不離地,身形完成再動步的練法,技術正確,功力高深時,一般人的來勁,用一隻腳站 立化解都會綽綽有餘。
邊線180度反身引落合出時,注意在敵勁通過主軸時,手部不要向斜角拉,要把敵勁順勢引來打自己的主軸,越貼進主軸越好,這樣比較容易借敵人之力啟動上半身旋轉,尤其是肩部的旋轉。
在斜角龍形引進,以及邊線180度反身引進的過程中,身體如有微仰是正常的,但是在動作結束時,要徹底鬆掉腰胯,徹底放鬆雙腳,讓身體形成摔人時的微曲形態, 身形不可太直,不可成反弓,也不可成駝背狀,基本上就像摔人前身體微曲舒適地貼在對方前身的形態,這就是「氣貼背」的動作。
最後 要讓腰胯盡量下蹲並往後縮,這樣就能夠自然逼虛腳後退移步,最好先練環步劃圈後退的移步方法。這樣的移步就會好像腳自己滑出來一樣,而不是用意念去移步,這樣移步動作會非常快而靈活。如果練到這種程度,從聽勁、接勁到做反身摔便只需要一個動作就能 夠流暢地完成。
敵同側勁一來聽勁、接勁,進行第一次落空,另手以下壓肘式自下而上纏敵肩臂,身體一轉,逼出虛腳向後劃圓跨步,作第二次落空,一瞬間就把敵人摔出去了,比起其他 用力的摔技,大概減少了三個以上的動作。
由於王宗岳太極拳的所有摔技,是真正內家鬆柔摔技,完全是以一或連續多個「走粘」的「落空技術」摔人,而不是以力摔人的假太極拳,所以不必像柔道般用身體頂對方身體,也不必像外家一般,用力拉扯對方,所以能夠完全大鬆大柔不用力而摔,並且動作更為流暢,時間更短,更猝不及防。
引落合出的訓練,身體轉完之後才能移步,這是訓練的重心,所以記得訓練時,千萬不要隨便動步,或一隻腳晃來晃去 ,以免白練了一生。
先轉身或先移步會牽涉摔技攻擊時的位置是否正確,引落時如果先移步後退,一定會不小心脫離離敵人,而失去先機;如果先轉身反背再移步,就能夠保持身體和對方身體的緊密接觸,能夠順勢瞬間摔倒對方,這在摔技中是非常緊要的關鍵技術,所以王宗岳太極拳要先轉身再移步。
引落合出的技術,剛開始是先練一隻手,最後一定要雙手都能引落合出,並且能夠流暢運用為要。
王宗岳祖師說:「粘即是走,走即是粘。」意思是王宗岳太極拳,所練出的走化的路線,其實就是攻擊路線。以玉女穿梭式的單手異側扣肘摔為例,順勢走化的動作,和順勢異側扣肘摔的動作,其實是同一個動作。正方走化就是正方扣 肘摔,斜角走化就是斜角扣肘摔。你往正方走化,就等同於你往正方扣肘摔;你往斜角走化,就等同於你往斜角扣肘摔。
作玉女穿梭式的扣肘摔,要記得先練好向下、向側、向上各方向的捲落法,才能將內勁傳導到手掌上,不然施技時手掌會覺得虛而全然無力,對方也感覺不到你給他的壓力。向上的捲落帶有螺旋形的動作,初學者練時容易用時難,要多加練習用時才會順手。
為什麼王宗岳太極拳要這麼辛苦練「走」,因為下次你摔人時,就是用「走」的路線來摔人。如果你「走」的技術好,你「粘」的技術也同樣會好,如果「走」的技術不好,那麼摔打的技術也一定不好,因為王宗岳太極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粘」和「走」只是一陰一陽的相反動作,但技術路線卻是一模一樣的。
「走」的用法,只要一反過來就是「粘」的用法,所以防守的用法,反過來就是攻擊的用法;攻擊的用法,反過來就是防守的用法,這就是「守即是攻,攻即是守」。
守是主靜,攻是主動,靜的用法,反過來就是動的用法,動的用法,反過來就成為靜的用法,這樣「靜即是動,動即是靜」。所以說太極拳「陰不離陽,陽不離陰」,太極拳「走粘」練到能夠陰陽互相轉換,而且能夠相輔相成就是「懂勁」,所以王宗岳祖師說:「陰陽相濟是謂懂勁。」
「走粘」是王宗岳太極拳的根本戰技,學王宗岳太極拳,一開始就要學「走粘」的「引落合出」,並且能夠將「走粘」的「引落合出」無礙地用於四正方、四斜角及邊線,才能夠「懂勁」而階級神明。
練王宗岳太極拳如果不從「走粘」的「引落合出」進入,是永遠不能「懂勁」而階級神明的,所以有志於王宗岳太極拳者,必然要先從「走粘」的「引落合出」開始練起,而不能從其他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用勁不用力」,也不能從外家「有力打無力」開始練起,這才是王宗岳太極拳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