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往覆須有折疊」是武禹襄說的,而太極拳的「平行疊臂」是宗岳門首倡的。
孫中山先生曾提出「行易知難」的理論,說明世間有很多事情做出來是很容易的,但要了解他的原理卻很困難。多年前宗岳門在「鬆柔制剛」的太極拳中,雖然已經能夠了解王宗岳太極拳「大鬆大柔制剛」技術的可行性,但是卻一直無法用物理力學的科學方法說明「大鬆大柔制剛」的真正原理。
兩種力量相接觸,主張鬆柔的一方,倒底是使用什麼樣的物理力學原理,讓繼續施力的一方受制,「鬆柔制剛」的整個物理力學運用完整過程,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
像這樣的物理力學問題,曾經非常長久的困擾著宗岳門的教學。並不是宗岳門不懂得運用「鬆柔制剛」的技術,而是宗岳門早年所使用的「鬆柔制剛」技術是用傳統心法功法,經過長時間鍛練而得,在練成之後,連自己也根本不能明白自己的技術內含的學理。
早年使用傳統心法功法所練出來的「鬆柔制剛」技術,從外形上確實與武禹襄「往覆須有折疊」的心法是不謀而合的,也能夠藉著種種「折疊」的形態,達成「敷蓋對吞」的戰技。
但是「折疊」兩字,仍然是一種在在形態的敘述,並沒有清楚地將太極拳的「鬆柔制剛」技術理論化成為一個物理學可以反覆操作的精確「公式」,這對於教學承傳來說,是一個可怕的盲點,因為學員就算在外形上作出和你幾乎一模一樣的「折疊」形態,仍然無法「以柔克剛」,仍然處處為人所制。
宗岳門深確明白,如果不能夠藉著自己所能運用的技術,分析出「鬆柔制剛」的物理原理,後世子孫,不但不能夠簡單精確地練出太極拳,時間久了之後,更不會有人再相信太極拳能夠「以柔克剛」。
其實不相信太極拳能夠「以柔克剛」的人,在武術界早已多如過江之鯽,可說是滿山滿谷了。太極拳界把太極祖師王宗岳《太極拳論》中「無力打有力」的觀念,視為中國前賢吹牛發顛的人早已不在少數,另立祖師的也大有人在;而宗岳門所發表的「大鬆大柔無掤勁」,也引來極大的人身攻擊。至於宗岳門演示的「大鬆大柔纏摔」,更被許多從沒有見過內家武學摔技的傳統武術及某些太極門派人士污名化為日本合氣道,而他們本身卻又對日本合氣道之父植芝盛平崇拜得不得了,簡直令人啼笑皆非。所以說,擔心後代子孫不再相信太極拳能夠「以柔克剛」,其實根本是多餘的,這個時代「以柔克剛」早已是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因此用物理學的科學原理,詮釋出整個「鬆柔制剛」的原理,已經不是太極拳承傳的問題,而是成為主張「鬆柔制剛」的太極拳家,個人人身和聲譽尊嚴的保衛戰了。
王宗岳太極拳中的「十三勢技術」,如果正確地運用,就會自然形成武禹襄「往覆須有折疊」的應敵技術,這個技術中的「折疊法」就是「以柔克剛」的基本原理,明白這個原理,就根本不會再懷疑「以柔克剛」的可能性。
首先講到「疊」這個字,就是太極拳十三勢「疊力」的技術。我們把太極拳的手臂視作槍,當敵人的手臂和我的手臂沾粘的一剎那間,我的手臂迅速「轉折」和敵人的來力,採取「逆向相對相疊」,或採取「順向相對相疊」,讓雙方的手臂和力量成平行相疊的狀態,這就是太極拳「疊力」的技術,也就是武禹襄說的「往覆須有折疊」,也就是宗岳門說的「平行疊臂」技術。
在兩力相對相疊的情況下,施力的一方由於慣性作用無法改變方向,而大鬆大柔不施力的一方,則可以輕易利用「捲落法」或「纏法」改變方向,向施力的一方進行側向壓制,這就是武禹襄四字祕訣中的「蓋」,或者完全順向將對方力量合力導向他原本行進的方向,甚至趁勢入身攻擊他的身體,這就是武禹襄四字祕訣中的「呑」。
「平行疊臂」的技術,其實就是太極拳能夠「以柔克剛」的技術,宗岳門將這個技術寫成了以下敷鎖公式,當然在這個公式之前,宗岳門保留了一個「命意源頭在腰隙」的技術,讓有緣的人自己去參悟。
宗岳門敷鎖六訣 (金山敷鎖公式)
1.挨點入軸(手入、身入。挨何處,何處入;推向何處,入何處)
2.走弧後退(順步走下弧,拗步走上弧,鬆沉結構好,肩平進)
3.平行疊臂(取平行對來力,令敵我兩臂平行相疊,此是祕中祕)
4.貼竿深入(挨龍捲尺直入,或纏手纏入,切不可跳空)
5.以尖制根(我之槍尖制彼之槍根則勝,可垂肘不必平行疊臂)
6.走弧發人(走弧發人,則身定而無前衝之力)
就物理學上說,兩隻槍平行相疊時,因為兩槍都是長線形態,其中一隻槍可以完全不向對方施力,只要移動位置,用本身線形的任何一點,對著對方線形的任何一點形成些微阻礙,就可以讓對方改變方向,明白這個原理就可以明白「以柔克剛」技術的物理原理了。
這個物理原理非常簡單,只要稍微了解物理力學原理的人,應該很容易了解。我們公布這個公式,是為了證明王宗岳太極拳理論和武禹襄太極拳理論的科學性,更可以證明王宗岳「大鬆大柔制剛」的太極拳,是真正科學的太極拳;更向發明太極拳的王宗岳祖師致上最高的敬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