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祖師王宗岳先生說:「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王宗岳太極拳在當今百家太極拳中,最特殊、最殊勝之處,就是王宗岳太極拳根本戰技,是根源於「人剛我柔,我順人背」時的「一走一粘」 技術,而不是一般太極拳常說的「用意不用力」。
內家講「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之內三合。內三合之時,此時之「力」已經是以「氣」的無肌肉力「暗勁」形態呈現之「勁」; 「暗勁」是指用者覺得不用力,外表看起來也不用力,這種不形於內外的力量。
內家之「意」與「暗勁之力」本不相衝突,甚至有相輔相成之作用。現在一般太極拳講「用意不用力」之力,乃是就非以「氣」形態呈現的「肌肉力」而言,所以「用意不用力」是指「用意不用肌肉力」 ,而不是指「用意不用暗勁」。
王宗岳太極拳絕不用「意」來對應任何「力」,包含「暗勁之力」與「肌肉之力」這兩種力,王宗岳太極拳都不用「意」來對應。所以王宗岳祖師完全沒有「用意不用力」的說法 ,甚至連王宗岳追隨者武禹襄也沒有「用意不用力」的言論。
很多門派把「用意不用力」這句話附會到王宗岳祖師和武禹襄的拳論上,甚至說成是王宗岳祖師和武禹襄在拳論上講的話,這完全是毫無根據的變造虛構,只要對照二人拳論就可以知道,「用意不用力」這句話,二人拳論中根本沒有。
王宗岳太極拳是用「走粘」的技術來對應各種「力」,而其他太極拳卻幾乎全都是根據「用意不用力」這句話,而主張用「意」來替代「肌肉之力」,或用「意」來對抗「肌肉之力」的。
太極拳中,唯獨王宗岳太極拳不主張用「意」來替代或對抗「肌肉力」,王宗岳太極拳是以「走粘」的技法對抗「肌肉力」, 甚至還以「走粘」的技法來對抗內家高手不形於內外的「暗勁之力」,因此王宗岳太極拳完全不主張「用意不用力」 。
王宗岳太極拳雖用使暗勁的氣化「內勁」,但卻不用「內勁」去頂抗對抗各種力;王宗岳太極拳更不用外家「有力打無力,以力打力」的方式施技,因此不用「掤勁」以及各種勁法,或像外家武術一樣,用「肌力」來對抗「力」, 王宗岳太極拳是用「走粘」的技術來對應各種「力」,所以王宗岳太極拳才能夠以「大鬆大柔」進行技擊。
「用走粘不用力」與「用意不用力」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對「力」的處理方式,這也可以說是王宗岳太極拳和百家太極拳在根本上的重大差異,這個差異, 也讓王宗岳太極拳和百家太極拳,成為兩種完全不同性質的太極拳概念和技法。
所以如果有人問起,王宗岳太極拳和其他太極拳到底有什麼不同,宗岳門便會回答說:「百家太極拳是『用意不用力』的太極拳,而王宗岳太極拳則是『用走粘不用力』的太極拳。」 「用意對力」和「用走粘對力」是百家太極拳和王宗岳太極拳的最大分野。
王宗岳太極拳的「走」就是「引落合」的技術,「粘」就是「出」的技術,「一走一粘」的技術 也就是「引落合出」的技術,也就是王宗岳祖師說的「引進落空合即出」的技術。
王祖師說:「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這是指練王宗岳太極拳,要從「引落合」的「走」,練到「出」的「粘」,一直到練「著熟」,也就是練到各方位的「粘著技法 完全精熟」之後,才能學習「懂勁」,到了「懂勁」之後,對勁的控制技術已經完全了然於心,之後才能繼續加強摔打拿踢的實戰攻防訓練,而達到階級神明的境界。
王 祖師這段話,其實已經非常清楚地,提供了王宗岳太極拳的訓練步驟程序,那就是:
第一步:修習四正方和四斜角及邊線「引落合」的「走」。
第二步:修習四正方和四斜角及邊線「出」的「粘」。
第三步:把四正方和四斜角及邊線的「粘」修練到「粘著技法精熟」之後,進入「懂勁」的境界。
第四步:以「懂勁」的境界,把「一走一粘」 的技法,融入於各種摔打拿踢戰技,再越練越精,就能夠「階級神明」。
宗岳門當前的太極拳訓練,就是完全秉承王祖師這個步驟程序進行的。即使中間偶有提早說明或穿插某些摔打拿踢的技法介紹與練習,但基本上還是完全遵循王宗岳祖師所定的步聚程序進行訓練。
王宗岳祖師說的 「懂勁」是對「勁」的一切問題的徹底了悟。在王宗岳太極拳的學習過程中,「懂勁」是一個極重要的境界,也是王宗岳太極拳學習者必須經過的洗禮 ,「懂勁」之後,未來所有摔打拿踢的技法使用出來,必然都是王宗岳模式的太極拳。
「懂勁」也可說是「太極體」的達成。王宗岳太極拳透過「走法」和「粘法」來練成「太極體」,這種練法,就是一般武術中常說的「練身不練招」 。
「太極體」不是什麼神祕嚇人的東西,「太極體」是練出王宗岳太極拳技擊時,身體反應的基本調子,有了太擊拳技擊的基本調子,無論摔打拿踢怎麼打,都會符合王宗岳祖師拳論所說的太極拳的樣子。
而「太極體」的基本調子,其實就是「走粘」的調子,也就是「引落合出」的作戰調子,而不是「用意不用力」的調子,更不是用「掤勁」或其他各種勁法的調子。
王宗岳太極拳所有的摔打拿踢技擊動作,其實都是「走粘」的「引落合出」模組,師兄們在逐漸達成「太極體」的訓練時,便會發現 王宗岳太極拳所有的摔打拿踢,其實幾乎都是由單個,或兩個以上「走粘」的「引落合出」技法所組成,所以才可以完全不用「勁力」。
譬如一個王宗岳太極拳反背摔的動作,完全是由一個或兩個以上「引落合出」的動作組合所完成,其間並沒有任何用勁或用力或用肩背屁股頂人的動作招式。只是一般不了解「引落合出」技法的人,從外表上看不出其中的奧妙,因而會誤以為這種摔技 ,和其他太極拳或其他武術的摔技沒有什麼不同,一旦了解其中奧妙,便會感覺其差別如天壤。
太極拳 練「走粘」就是「練身、練太極體」,練「拳架、推手、摔打拿踢」就是「練招」。有「體」才能有「用」,練「走粘」而「懂勁」後,練成了「太極體」,才能有 太極拳「拳架、推手、摔打拿踢」的「太極用」,才能體用合一。沒有「太極體」無論用什麼招式手法,無論外表招式手法打得多麼神似,用出來都不是真的王宗岳太極拳。
由於 「懂勁」是透過「走法」和「粘法」的試煉考驗而得的, 所以學習者內在的戰鬥模式,會因為「走法」和「粘法」,而將身體逐漸調整成完全符合王宗岳太極拳模式,而練成「太極體」。
一個經過「走粘」徹底修習,而「懂勁」的武者,具備了「太極體」,此時他已經得到王宗岳太極拳的個中三昧,他的反應也是王宗岳太極拳模式的。 此時其他武術無論如何炫惑,都會很難很難再吸引到他;即使他再去學習其他武術,也會自然將那種武術改造成王宗岳太極拳式的武術,將它質變而吸收, 把它改造成內在為王宗岳太極拳的武術而使用 。
太極拳祖師王宗岳說的「懂勁」,不僅是「知道勁是什麼」或「懂得用勁」這麼簡單。「懂勁」本是太極拳祖師王宗岳在他的著作中,最先提出的王宗岳太極拳專有名詞,它代表透過王宗岳太極拳「人剛我柔謂之走」的「走法」和「我順人背謂之粘」的「粘法」,練到「粘著技術精熟」之後所獲得的境界。
現在很多太極拳也隨著王宗岳祖師講「懂勁」,但其他太極拳所說的「懂勁」,大多是透過拳架用勁分析、推人的推手、或其他各種武術技法,達成對「勁」的了解和能用。而王宗岳祖師說的「懂勁」,則是專指透過王宗岳太極拳「走粘」之後的「粘著技術精熟」,達成對「勁」的了解和能用。 所以說,王宗岳祖師說的「懂勁」定義及意涵,和其他武術說的「懂勁」定義及意涵,其實是完全不同,而無法對話的。
所以說,依王宗岳祖師:「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的次第原理, 王宗岳太極拳要「懂勁」, 必定要以「走粘」為基礎,絕對不能透過其他技術來「懂勁」。
所以透過拳架的用勁分析,推人的「推手」,所學成的「懂勁」, 是其他太極拳的「懂勁」,絕不是王宗岳祖師的「懂勁」,這種「懂勁」和王宗岳祖師說的「懂勁」是完全不相同,且毫不相干的兩件事情。
王宗岳太極拳以「走粘」作為技擊的基本訓練,而不是以「推手」做為技擊的基本訓練;更不以能夠推到別人身上,或能夠推出別人為目的的「推手」做為基本訓練。
王宗岳太極拳「走粘」至「著熟」之後,是直接進入摔打拿踢技擊訓練的,中間並不需要一個「推手」的訓練過程,因為「走粘」就是為摔打拿踢技擊作準備的,「走粘」就是王宗岳太極拳的技擊基礎。
王宗岳太極拳的「聽勁、懂勁」 到技擊,都必須以「走粘」 為本的訓練才能達成, 絕對不能透過推人的「推手」來達成,這是王宗岳太極拳的特色。
學習「走粘」才能「聽勁、懂勁」,才能進入技擊,這不是宗岳門宗派的盲目信仰,或故做標新立異,而是存在著技術上的重要因素。那就是王宗岳太極拳「引落合出」的正確「走粘」技術中,其手法、身法、步法,都能夠啟動「聽勁」 時極重要的一條「聽勁線」 ,唯有藉著「聽勁線」才能真正「聽勁、懂勁」。
不透過正確「走粘」技術的手法、身法、步法,是無法練出身上這條「聽勁線」,更無法啟動這條「聽勁線」而聽勁的。
武禹襄說:「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鬆開,尤須貫串一氣,不外起、承、轉、合,始而意動,既而勁動,轉接要一線串起。」意思是說,當和敵人接觸時,手一旦粘著到對方的來勁,不可頂抗,要當下鬆透,但要注意「貫串一氣」 ,「貫串一氣」就是在接觸時,要啟動串連各關節的「聽勁線」,各關節才能節節貫串成一條氣線,好讓引落合出的起承轉合化解,完全不離開「聽勁線」的操作;開始接觸時,心神意念一接到敵勁方位訊息而產生 大鬆動作,立即就將這訊息回傳到體內, 瞬間將「意念」的動作,轉換成「聽勁線」內的波浪動作,在一剎那間讓波浪順著「聽勁線」傳導到全身,這叫「勁動」,「勁動」之後全身就能夠在敵勁還沒真正攻來時,瞬間完成對 對應敵勁的身手步「移位重組」,因而能夠完全瓦解隨之而來的敵勁;這條「聽勁線」原本是一節一節,折斷不連貫的,所以在轉接處,要注意每一節都要 將它貫串在一起, 不要折斷,才能夠使用。
一接觸, 敵人的勁力攻來,在還沒有到達我身上,也絲毫還沒有進入我皮毛的時候,其攻擊的方向訊息已經從接觸點反傳回來,形成我們「聽勁線」的波動,這個波動就叫「勁動」,「勁動」像海浪一樣瞬間傳達到全身,而這波動所經之處,就自然而然 順便將手肩身腰胯腳,一節一節向下推動,全身在瞬間自然形成對應敵勁可攻可守的形態,等到敵人的力量真正逐步攻進來之前,事實上我們全身早就瞬間完成「移位重組」,做好「接勁」準備,以逸待勞了,所以引進落空才會讓人覺得快速而毫無阻礙。
武禹襄說的「貫串一氣、一線串起」,事實上就是利用「走粘」的技法,讓「聽勁線」啟動成一條線。武禹襄說的「勁動」就是「聽勁線」將敵人攻擊方向 訊息回傳導,產生全身的波動 ,這個波動會自動擠壓,自動調整手臂方位,自動移動身體方位,自動移動步法方位,帶出對應敵勁的身形步法,完成身體「移位重組」,完全不需要自己用意念去帶出身形步法 。這也就是吳殳所說:「我無所能,因敵成體;如水生波,如火作燄。」 「我無所能」是大鬆大柔完全不對抗敵勁,「因敵」就是依敵勁傳來的方位訊息,「成體」就是身體重新「移位重組」,「如水生波」喻其技術鬆柔如水,「如火作燄」喻其技術迅疾如火。
不用意念去帶動身手步的原因,是因為意念雖快,但用意念去帶動身手步,內心會執著於意念,身心反被意念所困;用意念去操作身手步,反應會變得更遲緩,根本不能應付快速巨力,很少格鬥選手會在競技時一邊打一邊用意念想 著身手步出去的動作應該如何如何,就是這個原因。
外表動作慢吞吞的王宗岳太極拳,為什麼引進落空的效益這麼好,而讓人覺得反應速度這麼鬆這麼快?其實並不是反應快,是因為王宗岳太極拳是用「走粘」的技法,啟動身上的「聽勁線系統 」,當敵人的力量方向一觸及我們手部,訊息回傳來,我們的「聽勁線」便瞬間水水生波、如火作燄產生了「勁動」的波動,這波動透過「聽勁線」將手肩身腰胯逐漸向下推擠成形,身體早就提前「移位重組 」,完成了防守的準備,而敵人接著進來的攻擊勁力,我們只不過是輕鬆地順著他的前進而 「接勁」走化罷了。
「聽勁線」起動時,要全身放鬆,尤其是沾粘部份不能稍有頂抗,如稍有頂抗,敵勁的訊息便無法回傳,且稍有頂抗全身便會占煞,完全無法移身而進行「移位重組 」。
沾粘點要完全鬆透,敵勁訊息才能快速回傳,形成我身體內部「勁動」,如果稍有微力頂抗便無法產生我身部內部「勁動」,這是王宗岳太極拳不用「掤勁」及一切勁法及力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過去太極拳並沒有「聽勁線」的名詞,只有「貫串一氣、一線串起」這些名詞而已。 因此一般人很難從「貫串一氣、一線串起 」這些名詞,了解王宗岳太極拳為什麼能從「走粘」而「懂勁」;宗岳門也因此定下「聽勁線」這個專有名詞,以便於解釋整個「聽勁」技術,好讓世人更了解王宗岳太極拳「聽勁、懂勁」的技法,以及方便承傳這種聽勁技術, 並將其他門派的不同「聽勁、懂勁」的技法區別開來,以免混淆。
「聽勁線」是完全內藏,並且包含在「引落合出」的「走粘」技術之上的,所以不能在任何違反「引落合出」的「走粘」動作上啟動「聽勁線」,否則反而會僵硬地被敵人瞬間打出,完全無法走化。
所以說,在你尚未學習,或無法做出四正方、四斜角及邊線的正確「引落合出」的「走粘」動作之前,寧可無法聽到敵勁,而盲目走化,也不可以試圖啟動「聽勁線」讓自己反而僵硬被打。
所以說,「聽勁」或啟動「聽勁線」,是要在學會「引落合出」的「走粘」技術之後,才能學習,才能用的,絕不能在還沒學習,或做不出四正方、四斜角的「引落合出」的「走粘」技術之前 ,先學「聽勁」或啟動「聽勁線」,否則只有自找麻煩罷了。
王宗岳太極拳為什麼「懂勁」前要先練「引落合出」的「走粘」,而不像其他太極拳先練「聽勁」?道理很簡單,不會「引落合出」的「走粘」,就算在第一時間聽到了,知道了敵人的勁來了, 身體無法「移位重組」,也走不開,化不了,即使走化得了,也沾粘不上,這樣有聽沒有聽,聽到沒有聽到,又有什麼差別?
尤其是「聽勁線」是自己調整成完整一氣,如果不會「引落合出」的「走粘」技術,傳導波動就無法順暢往下傳遞,波動一來,身體無法「移位重組」,反而會在身上某些關節處卡死自己,正好被敵人用來攻擊自己。
所以不會「引落合出」的「走粘」之前,絕對不要去學習「聽勁」,更不要去學習啟動「聽勁線」,最好連想都不要想。
從「聽勁」到「勁動」到「移位重組」到「接勁」到「引落合出」是整個走化的過程;其中「聽勁」所佔的時間極為短促。 很多人以為「聽勁」是在接觸後不停地用意念注意聽,一直到走化完成都在用意念聽勁,這是完全不正確的; 如果整個過程都用意念在聽,並用意念在引導身體移動,那反應會變得非常非常緩慢,對抗慢力還勉強可以,如果對方用高質量的快速巨力,恐怕十之八九都化不掉。
「聽勁」只是在「接勁」前一瞬間的事,瞬間「聽勁」,瞬間完成身體的「移位重組」,才開始「接勁」,這就是整個流程。
「接勁」時,我們是讓對方的力量粘著在我們的「聽勁線」上不要脫開,並且讓對方像搭船一樣,將力量承載在這條「聽勁線」上,這樣對方心裡就會以為拿到勁了,因而繼續進攻, 這樣我們才能忽然落空他;這樣的動作也會產生一種吸力感,有時候對方會感覺到好像被「吸」進來一樣,身體不自主地往前衝。
所以王宗岳祖師才會說要「沾粘連隨」,「接勁」時「沾粘連隨」是讓對方上我們的船,然後我們只要從底下把水忽然放掉,順便把船弄翻就好了。因為船是我們的「聽勁線」,我們隨時可以翻轉,而船下的水是我們的身手步,我們隨時可以用大鬆大柔,把水 忽然放掉。
「聽勁線」又像一塊低下裝有滑輪的滑板,敵人沾粘我們,就好像走路時,一腳踩到我們的滑板上,我們沾粘連隨讓他踩著,不將滑板拿離開,只調整好適合他滑倒的角度,滑輪就會順 對方來力快速滑動,這樣對方就會叉開雙腳而滑倒。
「聽勁線」運用於沾粘連隨、引進落空的道理,就像滑板讓人跌倒的道理一樣,其技法模式也完全相同。
「聽勁線」在承載敵人勁力時,首重接勁之手,調整方位平行疊臂而動,這樣敵人才會像踩到方向剛好能滑動的滑板。先學習走化正方而來的力量,再學習以裹形樁走化斜角來的力量,最後要還要學習以翻形樁 走化斜角來的力量。。
「聽勁線」調整方位時,要特別注意讓「肘」直接先進入敵勁方位,如果肘不直接先進入敵勁方位,「聽勁線」 容易在肘肩處折斷,身體就聽不到勁,勁也無法傳到身體,身步便無法自動調整來對應 敵人,移身換位的速度會慢很多。
「聽勁線」調整方位時,如果「肘」能夠直接先進入敵勁方位,越直接,身體的「移位、位移」也會越快,對應來力的技術也會越高明 。如果「肘」不直接先進入敵勁方位,而在原地接勁,「移位、位移」會永遠慢半拍,身體「移位、位移」如果緩慢,想要練成「動急則急應」,是不可能的事。
在斜角走化時,「肘」要以走粘的擰肘翻掌方式直接進入斜角,不可以不擰不翻而入,肘不直接進入斜角,身體有時候甚至不能「移位、位移」,而會僵在原地,發生頂抗或走化不順暢的毛病。
身體「位 移」是技擊勝負的關鍵,但不能用「意念」去位移,要用「勁動」去位移。用「意念」去位移,身手步會散亂,用「勁動」位移,會節節貫串,才能依序做出正確的「移位重組」。
「肘入斜角」在內家武術技擊中,是極為重要的樁法技術,這是屬於龍形翻形樁的「正力」技術,在內家武術的龍形樁法,「肘」必須進入斜角位置,才能找到「正力」 ,斜角的出拳和走粘都要在「正力」方位。
很多人打龍形的動作,出拳方位完全弄錯了,用到是敗樁的方位,龍形敗樁中沒有「正力」,所以要補上肌肉硬力,才不會破樁,這也是很多武術一直要用肌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對的動作,只好拿肌肉力量來彌補,最後肌肉力量反而成為宣傳的優點。
龍形樁的「正力」在不用力卻能成樁的斜角方位,龍形樁「正力」的尋找,初學者可從虎形樁的「正力」位置,利用不動手轉腰胯而獲得,這個技術叫「龍虎交變」。
「龍虎交變」虎形可變龍形,龍形可變虎形,而「正力」永遠不失。「龍虎交變正力不失」之法,可以看出啟動「聽勁線」引進落空時「肘入斜角」的重要性。也可以從「龍虎交變正力不失」之法,徹底了解太極拳何以能夠在以虎形或龍形制住敵人時,仍然可以移身走步 而不影響壓制效益的原因;這樣對太極拳之所以能夠一邊敷住敵人,一邊移形換步攻守的技術,也會有更深入的了 解。
一般而言,要學會龍守斜角虎守正方,但是要成為一個能夠敗中求勝的高手,必須能夠練到正方、斜角都能用龍虎去守才行,所以在進行斜角引落合出時,要以虎形開始訓練,最後以龍形完成訓練 ,不能只訓練其一。
在訓練引進落空時,兩腳必須以正面馬步站立,要練到無論敵勁是「正方、斜角、邊線」防守,雙腳都不能離地,更不能移步,頂多只能虛腳腳尖點地,才讓腳跟離地;如果腳隨便離地或移步,會練出毫無用處,甚至是錯誤的動作。
在「正方引落合出、斜角引落合出」的技術完成時,要加強上半身腰肩以上的旋轉,達到一引進落空,便能夠雙腳不離地180度反身引落合出而施技 ,這樣才能深入到「邊線引落合出」的技術。如果能夠堅持兩腳不離地,身形完成再動步的練法,技術正確,功力高深時,一般人的來勁,用一隻腳站 立化解都會綽綽有餘。
邊線180度反身引落合出時,注意在敵勁通過主軸時,手部不要向斜角拉,要把敵勁順勢引來打自己的主軸,越貼進主軸越好,這樣比較容易借敵人之力啟動上半身旋轉,尤其是肩部的旋轉。
在斜角龍形引進,以及邊線180度反身引進的過程中,身體如有微仰是正常的,但是在動作結束時,要徹底鬆掉腰胯,徹底放鬆雙腳,讓身體形成摔人時的微曲形態, 身形不可太直,不可成反弓,也不可成駝背狀,基本上就像摔人前身體微曲舒適地貼在對方前身的形態,這就是「氣貼背」的動作。
最後 要讓腰胯盡量下蹲並往後縮,這樣就能夠自然逼虛腳後退移步,最好先練環步劃圈後退的移步方法。這樣的移步就會好像腳自己滑出來一樣,而不是用意念去移步,這樣移步動作會非常快而靈活。如果練到這種程度,從聽勁、接勁到做反身摔便只需要一個動作就能 夠流暢地完成。
敵同側勁一來聽勁、接勁,進行第一次落空,另手以下壓肘式自下而上纏敵肩臂,身體一轉,逼出虛腳向後劃圓跨步,作第二次落空,一瞬間就把敵人摔出去了,比起其他 用力的摔技,大概減少了三個以上的動作。
由於王宗岳太極拳的所有摔技,是真正內家鬆柔摔技,完全是以一或連續多個「走粘」的「落空技術」摔人,而不是以力摔人的假太極拳,所以不必像柔道般用身體頂對方身體,也不必像外家一般,用力拉扯對方,所以能夠完全大鬆大柔不用力而摔,並且動作更為流暢,時間更短,更猝不及防。
引落合出的訓練,身體轉完之後才能移步,這是訓練的重心,所以記得訓練時,千萬不要隨便動步,或一隻腳晃來晃去 ,以免白練了一生。
先轉身或先移步會牽涉摔技攻擊時的位置是否正確,引落時如果先移步後退,一定會不小心脫離離敵人,而失去先機;如果先轉身反背再移步,就能夠保持身體和對方身體的緊密接觸,能夠順勢瞬間摔倒對方,這在摔技中是非常緊要的關鍵技術,所以王宗岳太極拳要先轉身再移步。
引落合出的技術,剛開始是先練一隻手,最後一定要雙手都能引落合出,並且能夠流暢運用為要。
王宗岳祖師說:「粘即是走,走即是粘。」意思是王宗岳太極拳,所練出的走化的路線,其實就是攻擊路線。以玉女穿梭式的單手異側扣肘摔為例,順勢走化的動作,和順勢異側扣肘摔的動作,其實是同一個動作。正方走化就是正方扣 肘摔,斜角走化就是斜角扣肘摔。你往正方走化,就等同於你往正方扣肘摔;你往斜角走化,就等同於你往斜角扣肘摔。
作玉女穿梭式的扣肘摔,要記得先練好向下、向側、向上各方向的捲落法,才能將內勁傳導到手掌上,不然施技時手掌會覺得虛而全然無力,對方也感覺不到你給他的壓力。向上的捲落帶有螺旋形的動作,初學者練時容易用時難,要多加練習用時才會順手。
為什麼王宗岳太極拳要這麼辛苦練「走」,因為下次你摔人時,就是用「走」的路線來摔人。如果你「走」的技術好,你「粘」的技術也同樣會好,如果「走」的技術不好,那麼摔打的技術也一定不好,因為王宗岳太極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粘」和「走」只是一陰一陽的相反動作,但技術路線卻是一模一樣的。
「走」的用法,只要一反過來就是「粘」的用法,所以防守的用法,反過來就是攻擊的用法;攻擊的用法,反過來就是防守的用法,這就是「守即是攻,攻即是守」。
守是主靜,攻是主動,靜的用法,反過來就是動的用法,動的用法,反過來就成為靜的用法,這樣「靜即是動,動即是靜」。所以說太極拳「陰不離陽,陽不離陰」,太極拳「走粘」練到能夠陰陽互相轉換,而且能夠相輔相成就是「懂勁」,所以王宗岳祖師說:「陰陽相濟是謂懂勁。」
「走粘」是王宗岳太極拳的根本戰技,學王宗岳太極拳,一開始就要學「走粘」的「引落合出」,並且能夠將「走粘」的「引落合出」無礙地用於四正方、四斜角及邊線,才能夠「懂勁」而階級神明。
練王宗岳太極拳如果不從「走粘」的「引落合出」進入,是永遠不能「懂勁」而階級神明的,所以有志於王宗岳太極拳者,必然要先從「走粘」的「引落合出」開始練起,而不能從其他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用勁不用力」,也不能從外家「有力打無力」開始練起,這才是王宗岳太極拳的正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